海南6大中心渔港及6大一级渔港
大粵主要漁港一覽:
http://namyuekok.freeforums.org/downloa ... &mode=view结合农业部的渔港布局规划,计划2010年以前改扩建
东方八所、儋州白马井、三亚港门、临高新盈、琼海潭门、陵水新村等6处国家级中心渔港,以及
海口沙上、文昌清澜、乐东岭头、昌江海尾、万宁港北、澄迈玉抱等6处国家一级群众性渔港(见图1-1),逐步形成以中心渔港为中心,一级渔港为骨干,二级、三级渔港协调配套的渔港体系。
-----------------------------
海南省海岸线总长1927.6公里,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1617.8公里,其余岛屿海岸线长309.8公里。有大小岛屿181个(高潮时露出水面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下同),其中,海南岛最大,面积3.3920万平方公里,周围海岛180个,共有陆域面积22.482平方公里,构成大小港湾68个,平均每隔24公里的岸线即有一个港湾,这些港湾一般都是渔港,或是渔业港兼商港,或是商港兼渔业港。
根据国家水产总局基建局1977年6月编绘的《全国沿海渔港图集》(海南部分)所提供的资料,海南主要的渔港共22个,其中国营海洋捕捞公司基地1个,群众渔港21个。
国营海洋捕捞公司基地是国营南海水产公司基地(即海南岛白马井渔港)。
群众渔港是:海口市海口渔港,文昌县铺前渔港、清澜渔港,琼海县青葛渔港、潭门渔港、博鳌渔港,万宁县港北渔港、坡头渔港,陵水县新村渔港,崖县三亚渔港、莺歌海渔港,乐东县岭头渔港,东方县八所渔港,昌江县昌化渔港、海尾渔港,儋县海头渔港、新英渔港,临高县新盈渔港、调楼渔港,西沙群岛永兴渔港。
1976年后,随着海洋捕捞生产发展和渔船避风抗灾的需要,除继续加强对原有重要渔港的整治建设管理外,又把一批尚未进行整治开发的原始港湾分期分批列入渔港建设规划,并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港口的建设和整治,使这些港湾为渔船创造了避风、鱼货装卸、后勤补给等条件,从而使全省为海洋渔业生产服务的群众渔港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五条关于“对渔港认定有不同意见的,依照港口隶属
关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和国务院关于渔港由农业部公布的规定,从1987年开始,对已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以文件或批准渔港章的形式)的渔港,及时呈报农业部行文公布,以法律形式,确认渔港港权。1990年,海南省已报农业部批准公布的沿海国营渔业基地、群众渔港和渔业港区共有44个。其中国营海洋渔业公司1个,群众渔港和渔业区18个,分为一级渔港6个,二级渔港10个,三级渔港2个。
农业部公布的海南省渔港名称表
表3—2
序号
港 名
地 址
渔港
等级
公布
部门
公布
时间
公布文号
1
白马井海洋
渔业基地
儋县白马井
基地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2
海口港渔业
港区
海口市新华区
一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3
清澜港渔业
港区
文昌县
一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4
潭门渔港
琼海县
一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5
新村渔港
陵水黎族
自治县
一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6
三亚港渔业
港区
三亚市河西区
一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续表
序号
港 名
地 址
渔港
等级
公布
部门
公布
时间
公布文号
7
新盈渔港
临高县
一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8
铺前港渔业
港区
文昌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9
青葛渔港
琼海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0
港北渔港
万宁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1
黎安渔港
陵水黎族
自治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2
新港渔港
昌江黎族
自治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3
昌化渔港
昌江黎族
自治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4
新英渔港
儋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5
海头渔港
儋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6
干冲渔港
洋浦经济
开发区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7
调楼渔港
临高县
二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8
赤岭渔港
陵水黎族
自治县
三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19
美夏渔港
临高县
三级
农业部
1990.06.23
(1990)农(渔政)
字第13号
注:渔港名称用语和含义
1.渔港:主要为渔业生产服务和供渔业船舶停泊、避风、装卸渔获物和补充渔需物资的
人工港口或自然港湾。
2.渔业港区:综合性港口中渔业专用的码头、水域、渔船专用锚地的总称。
3.群众渔港:主要为集体、个体等群众性渔业提供停泊、卸销渔获物和补给物资服务的渔港。
4.国营渔业基地:主要为国营渔业公司的渔业船舶提供停泊、修理、装卸渔获物和补给物资服务的渔港。通常国营渔业基地是渔产品加工、冷藏和渔船修造等配套设备比较完善的渔港。
海南省渔港处于季候风带,大致冬季盛行东北风,时间由10月至翌年3月;夏季为西南风,时间由5月至8月。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其频率占25%~35%不等。海南又属于台风多发地区,据1951~1990年的气象资料,登陆于海南岛的台风有108个,平均每年2.7个。在海南岛附近登陆或活动,而影响海南岛的台风有65个,平均每年有1.6个。登陆和影响的合计年平均4.3个,所以海南岛称为台风频繁之地。台风的侵袭对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避风安全设施是海南省港口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海南沿海的渔港,其海岸地貌大多属于河口型、泻湖型或者河口泻湖复合型等三类,这些类型的沙质海岸的港口,由于河流的冲击和海流、风浪的推移,特别是台风所造成的风浪的影响,往往使港口淤浅,或者在12门形成沙洲、拦门沙。因此,泥沙淤积问题,在海南的渔港港口中是比较普遍而又是严重的,这是海南渔港自然情况的特征之一,也是海南整治渔港的一个重要问题。
海南沿海的潮汐情况,从潮型来分类,多属混合潮,只北部湾海区为正规的全日潮,潮差则视海区不同而各异,其规律大致是东至西由小增大,海南岛以东潮差约1.8米,北部湾海区潮差最大,一般为3米至5米。潮汐的情况包括潮型、潮差、对港口的通航能力及海岸冲淤变化等影响很大,是港口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条件。
解放前,海南的渔港无人整治,长期失修,解放后,从1953年开始,逐年由国家投资对一些渔港进行整治建设,1957年,山东胶南全国渔港会议之后,通过几年的大搞群众运动,自力更生又修建了一些渔港,收效颇好。但由于遗留问题多,一时尚难全面彻底治好建好。1975年后开始,渔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海南各个主要渔港进行了调查勘测,从全海南总的情况来看,各个渔港的港口普遍地存在着口门航道淤浅、缺乏避风屏障、缺乏装卸码头等三个问题。从每个渔港具体情况来看,这三个问题又各有轻重。海南渔港港口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
1.口门航道淤浅。海南的大部分渔港,由于海岸地貌和台风多发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泥沙淤积情况比较普遍,有些港口如昌化渔港等因淤浅情况严重,如不及时整治将会变成废港。由于口门航道淤浅,使港口通航能力大为降低,对渔业生产影响很大。因此,解决渔港口门航道淤浅问题,是海南渔港整治工程的首要任务。
2.缺乏避风屏障。有些渔港位于开敞的海湾,缺乏避风屏障或避风条件不良,海上作业的渔船,遭台风或强风袭来时,不能及时安全进港避风,往往发生事故造成损失。海南受台风侵袭较频繁,避风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解决渔船的避风安全问题,是海南渔港整治建设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3.缺乏装卸码头。部分渔港因缺乏深水装卸码头,卸运鱼货和补给物资,须候潮水和用小艇转驳,不仅增加成本,而且耽误生产时间,影响渔船出航率。有时遇上旺汛,卸运不及时,会使鱼货变质,造成损失。据统计,从解放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海南有6个建成了装卸码头(水深2.0~3.5米),总长度1487米,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从渔业的发展需要来衡量,海南渔港的装卸码头长度离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建设装卸码头仍是渔港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
拥有鱼类资源1600多种,海南渔港经济潜力巨大
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之年,海南渔业强县——临高县渔业生产再次搏得“满堂红”。
数据显示:全县渔业总产量44.9万吨,占全省渔业产量的1/3强,连续13年稳居全省第一,其中海洋捕捞产量达40.9万吨,增长12.2%。深海网箱养殖1200口,增长50%。
“全县力争到2015年海洋捕捞产值突破50亿元,基本建成以新盈、黄龙渔港为中心的渔业产业园区,成为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服务的综合保障基地和渔业物流中心。”临高县县长郑柏安说。
事实上,临高渔业的快速发展是我省渔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全省现有的43座渔港,海南渔港经济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只要解决渔港投资体制问题,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海南渔港经济仍大有潜力可挖。”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展计划处相关负责人郭焱生认为。
成为我省经济重要支柱
如果说“四方五港”奠定了海南水上交通运输分布格局,那么沿着海南岛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分布的43处渔业港湾,则是海南近50万渔业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细观海南岛沿岸渔港布局现状图,不难发现,43处规模大小不一的渔港宛若一颗颗嵌入海岸线上的珠子。
渔港是我省沿海渔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为渔船提供避风停泊、渔货装卸、物资补给等直接服务功能,还具有带动加工贸易、休闲旅游业发展和促进渔区人口集聚、城镇建设等多重功能,是渔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
目前我省海岸线上分布有可供开发的渔业港湾68处,其中被列入农业部渔港名录的渔业港湾共43处,包括中心渔港6座,一级渔港6座,二级渔港13座,三级渔港17座和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1座。目前我省已获批复立项的渔港有11座。
省海洋与渔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琼海潭门中心渔港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东方八所中心渔港项目东港区的防波堤、护岸、港池疏浚工程全部完工,目前正组织验收;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临高新盈中心渔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三亚崖州中心渔港、万宁港北、海口沙上一级渔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已通过农业部的专家评审;澄迈玉苞一级渔港的前期工作正按计划进行;昌江海尾一级渔港、儋州白马井中心渔港、乐东岭头一级渔港等项目也都取得不同程度进展。
目前,海南平均152公里海岸线上有1座一级以上渔港,港区年渔货卸港能力约65.3万吨,可锚泊大小渔船2.65万多艘,有效缓解了沿海渔船避风难、安全保障低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235亿元和145亿元,2006年至2010年分别平均增长9%和10%,渔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已成为我省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
基础配套设施长期滞后
我省大部分渔港是在长期渔业生产活动中,渔民习惯停靠和避风的天然港湾基础上建成的。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有的渔港已发展成配套功能相对齐全的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具有渔船避风、装卸补给、加工流通、渔船修造等综合功能。但大部分渔港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与现有经济形势不相适应;而且较之沿海兄弟省份,海南渔民收入排名靠后。
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渔业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4188元,而2008年福建渔民人均收入达7795元,江苏渔民人均收入达8960元,浙江渔民人均收入达1.1万多元。
“由于海南建省时间较晚,财政实力长期薄弱,导致渔港建设滞后,较之沿海兄弟省份,海南有相当一部分的渔港仍属于资源性港湾状况,渔港基础设施、渔船、配套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渔民观念也相对落后。”郭焱生说。
省海洋与渔业厅此前专门出台对全省渔民新购造80吨吨位以上的大船每艘补贴10万元的优惠政策。东方市也于2007年出台鼓励渔民购造大船补贴方案,对渔民造大船一次性补贴扶持资金10万元或20万元。但直至今年2月28日,东方市墩头村渔民符保忠新造的2艘均为120吨的大渔船才下水开捕。其他市县情况也和东方类似,能增添100吨以上大船的渔民屈指可数。
此外,目前海南平均152公里海岸线才布局建设1座一级以上渔港,其密度低于国家平均每100公里布局建设1座一级以上渔港的标准。海南是台风多发的地区,但现有避风能力较好的渔港仅有15座,平均每122公里海岸线才有1座;半数以上渔业港湾无渔业码头,陆域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大部分渔业港湾没有补给、交易物流及加工等渔业生产配套设施,防波堤建设平均长度不足300米;我省渔船吨位普遍较小,抗风能力较差,生产作业区域只能局限于近岸海域。
郭焱生认为,制约海南渔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投资体制问题,由于许多地方财力偏弱,配套资金跟不上,导致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滞后。“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都出台相关政策,有效保障了配套资金落实到位,我省应当尽快拓宽渔港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十二五”发展机遇可期
海南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着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海洋渔业自然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近海拥有鱼类资源60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鱼类1000多种。
刚刚颁布的《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渔港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海洋渔业。
省海洋与渔业厅也已在征求发改、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意见后,完成了海南渔港布局及“十二五”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海南渔港总数将在“十二五”期间增至46座,其中中心渔港12座、一级渔港9座、二级渔港12座、小型渔港8座、避风锚地4个及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1座。
规划布局后,海南岛海岸线将实现平均每87公里有1座一级以上渔港,每55公里有1座二级以上渔港,能够为近2.7万艘渔船提供服务,满足约3万艘渔船避风需要,全省一级以上渔港年卸港能力达到132万吨,基本满足海洋捕捞生产和渔船避风锚泊的需要。
“渔港经济既能消化富余劳动力,促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又能出口创汇,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渔港经济都很发达,其经验可资海南借鉴。”郭焱生说。
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我省将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以中心渔港为龙头,一、二级渔港为骨干,小型渔港为基础,避风锚地为补充的渔港体系,并依托中心渔港和一、二级渔港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