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嘅广州:廣州中山路骑楼街嘅前世今生
2010-10-10
中山四、五、六路历史---中山四、五、六路位于广州旧城墙以内,在明清时期已经是贯通大东门(越秀路口)到正西门(人民路口)之间的一条主要街道,称为“惠爱街”,沿街分布有广州主要的官署衙门,如清代的布政司、巡抚部院、广东都司等。1914年,澳大利亚华侨蔡兴、蔡昌在惠爱街与双门底(今北京路)十字街口兴建了“城内大新公司”(1918年又在西堤建了规模更大的“城外大新公司”)。1919年,惠爱街拓宽改建为近代马路,两侧兴建骑楼,定名为惠爱东、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1921年,向东开辟大东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筑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1926年,修筑了东山口至黄埔的中山公路,因该公路按照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实业计划”意图建筑,故而得名。1931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拟建设西南铁桥(今珠江大桥位置处)以便交通粤西,并规划从正西门以西开辟马路直通铁桥,1933年因市政经费紧缺停建,其后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该段新路直至抗战胜利都未有彻底治理,因路面破烂不堪,被市民戏称为“烂马路”。1940年代后期,原中山公路西段(东山口至杨箕)易名为中山一路,百子路、大东路、惠爱东、中、西三路和正西门以西的新路则分别被命名中山二、三、四、五、六、七路。1950年代,中山七路西门口至陈家祠高基段几经改造及开辟扩展,后再向西延展至三圣社(今荔湾路南段一带);1960年代,为配合珠江大桥通车,建成了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桥东广场。
原帖链接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 ... 2322.shtml感谢原作者:西关大猫
此专辑共有图片69张,绝大部分来自网络,个别来自电视等其它媒体。在此,仅向提供这些图片的网友表示感谢!
此外,由于本专辑的资料跨越不同年代,为免造成混乱,在提及路名时,一律采用现有名称,没有采用旧名。
--------------------------
P1.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山四路仓边路口,镜头北向。右前方的道路是仓边路,左侧是转往中山四路的转角处。
P2.从仓边路口对面看中山四路,镜头西向,时间是1995年。
P3.位置与角度同上,年份不同。
P4.“利南楼”,位于中山四路267号,今已不存。该茶楼的蛋挞堪称一绝,名菜有“香酥片皮鸭”等。
P5.上世纪30年代的中山四路,镜头西向。画面左侧的路口是文德路,交通岗亭后面的那座建筑是“致美斋”老铺。
P6.“致美斋”,中华老字号,与北京“六必居”、上海“冠生园”、长沙“九如居”一起并称“中国四大酱园”。创立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608年,一说是清乾隆年间。图为正准备清拆的“致美斋”老铺。
P8.中山四路近北京路口处正被清拆的骑楼,镜头西向。
P9.中山四路近北京路口处(沦陷时期),镜头西向。左侧建筑物上有一个半圆形的招牌;右侧建筑物上可见“李占记”钟表店的钟表形招牌。前方远处高耸的建筑物是“大新公司”的营业大楼。
P10.地点同上,镜头西北向,时间是抗战之前。路边所停的,是当时的公交车。
P11.地点同上,镜头东向。时间是1938年10月22日,日军行进在路上。左边是“李占记”钟表店,右侧可见骑楼上的半圆形招牌。
P1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李占记”钟表店。
P13.现在的“李占记”钟表店。
P14.中山路与北京路的交叉路口,镜头东北向。画面右前方的道路是中山四路,道路转角处的建筑物上有“中央映画院”字样,看来是一家电影院。其楼下同样停着公交车。
P15.中山四路路口,镜头东向,左侧可见“中央映画院”,右侧同样可见骑楼上的半圆形招牌。
P16.中山路与北京路的交叉路口,镜头西北向。左前方的道路是中山五路,那座最高的建筑物就是“大新公司”。
P17.同一地点,今天的样子。除了原“大新公司”左侧(西边)的那几座骑楼得以保存外,其余建筑都已灰飞烟灭。最近处的建筑就是“新大新公司”,它是拆掉旧“大新公司”大楼后兴建的。
P18.“财厅前”路口,镜头北向,摄于1931年陈济棠反蒋时期。前方路中央的建筑就是财厅大楼。画面左侧那段漂亮的骑楼今天已被“新大新公司”大楼所取代。其实,当初在设计“新大新”大楼时,是完全可以将这段骑楼作为新大楼的附属部分而保留下来的(只需在新大楼的外观设计上注意与骑楼的搭配就行了)。可惜,规划者们只喜破旧立新,不愿两厢兼顾。一座体现“新时代”农民审美趣味的大厦,最终取代了代表往日“小资”情调的骑楼。
P19.同样是“财厅前”路口,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原“中央映画院”已进行过改建,但好像仍然是电影院。外墙上亮着霓虹灯,上面悬挂着影片《绝代佳人》的海报(该片由蝴蝶主演,拍于1940年)。影院骑楼下人群拥挤、灯火辉煌,一派升平景象。
P20.地点同上,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P21.中山路与北京路的交叉路口,“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游行队伍正从中山五路向南转入北京路。路口中间的交通岗亭是当时新建的。
P22.“北京路人行天桥”,镜头东向。前方是中山四路,与“P15”相比,不但原“中央映画院”进行过改建,画面右侧楼房的外观也同样发生了变化。
P24.中山五路路口,镜头西向,时间是沦陷时期。最右侧的建筑物是“大新公司”。
P25.从“北京路人行天桥”上看中山五路,镜头西向,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画面右侧的“中山五路百货商店”,就是原来的“大新公司”,那时“新大新公司”大楼还未兴建。
P26.拆!拆!拆!这是中山五路大清拆时的景象,同样是站在“北京路人行天桥”上拍摄的。数十年来,这座城市在面对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拒绝任何平衡与折中,摧毁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这种单打一、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令其历史日益空洞化,文化不断沙漠化,城市的品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不懂协调、兼顾的城市,最终必将沦为畸形、病态的城市!
P27.中山五路,“新大新公司”西侧,镜头北向。这就是“P17”里的那几座残存的骑楼。
P28.中山五路“大新公司”以西路段,镜头西向。1952年支那国庆节,支军受阅部队从中走过。在右侧的骑楼上可见写着“李同记”等字样的招牌;前方右侧有交通岗亭的地方则是广大路口。
P29.从大马站街口往东望向北京路口方向,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画面左侧的骑楼上有一块疑似写着“李同记”字样的招牌,而骑楼的柱子上则可见 “李同”两个字。这几座骑楼外观华丽,但后来都变得极为简朴(见前面的相关图片),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曾在战乱中遭受过破坏,而屋主则在维修时缺乏财力或不愿在外墙装饰上多花钱的缘故吧!
P30.中山五路大马站街口以西路段的骑楼,镜头西向。从中可见“艳芳”照相馆的招牌。
P31.这是“艳芳”1923年拍的孙中山、宋庆龄与永丰舰官兵合影。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反孫,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与宋庆龄登上永丰舰与陳军作战。这是一周年后,孙中山、宋庆龄重登永丰舰与官兵合影留念。
P34.“艳芳”照相馆一带被清拆时的景象。
P35.“新华戏院”,由曾侨居美国的商人朱荫桥、朱家藩等人出资兴建,1932年建成开业,纯美式风格,造型宏伟庄重,气势不凡。
P36.上世纪70年代末的“新华电影院”,外墙与拱门都已进行过改造,整体神韵与原貌已不太一样。拱门内可见二楼的观众休息厅。一楼墙上悬挂着庆祝支共建国三十周年影展的横额及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的大幅海报,拱门左、右两侧的门柱上则分别张贴着电影《小花》与《山乡风云》的海报。当年,前两部电影曾引起过很大轰动。《保密局的枪声》是一部黑白谍战片,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谍战片风格。而当年最为引发轰动的,则是该片在国内率先采用电子琴来演奏音乐!当时,眾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争相涌到电影院去观看。看过后无不对那种华而不实的“电子声”大加赞赏,认为那是最美妙的声音。一时之间,全国兴起了一波“电子音乐”热。这也算是一段趣闻把。至于电影《小花》,则是一部战争题材影片。
P38.“新华电影院”。中央拱门顶部的空间已被改造成录像放映厅,门柱上悬挂着电影《无头骑士》的宣传横额。这是一部苏联摄制的美国西部题材影片,其最大卖点是“超宽银幕”。这种银幕的面积比一般宽银幕要大许多。据说,当时全市只有“新华”拥有这种银幕。
P39.被拆成断垣残壁的“新华电影院”。
P40.“新华电影院”的电影票。
P41.中山五路“新华戏院”路段(沦陷时期),镜头东向。左前方的大楼就是“新华戏院”。
P42.同上,左前方可见“新华戏院”的招牌。
P43.这是上一幅照片的人工着色版。
P44.惠如楼。始建于1875年,是广州少数几家百年老字号茶楼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惠如楼推出“星期美点”。点心每星期一换,品种绝不重复。为吸引顾客,每周都在门外张贴海报,上书“本星期美点由某名师主政”等字样。据粗略估算,惠如楼所创制的美点,有数千款之多!著名点心有“脯鱼干蒸烧卖”、“笋尖鲜虾饺”、“榄仁萨骑马”等。
除了精美点心外,惠如楼还以正宗传统粤菜和龙凤礼饼闻名。著名菜式有:“百花鲜竹盒”、“惠如一品素”、“如意香汁鸡”、“荷香蒸乳鸽”等;著名饼类有:“惠如上月”、“凤凰贡品月”等。其中,“凤凰贡品月”是惠如楼的传统招牌月饼。
中山路大拆迁时,惠如楼被迁往广花二路,最后于1996年倒闭。
一网友记下了惠如楼拆迁前的一幕:
“1994年9月20日,惠如茶楼卖完最后一次的中秋月饼,正在收拾台椅,贱卖家当,店内员工愁云满脸,三两在各议前程,这时有人把挂在路面骑楼底大圆拱的中秋大灯笼卸了下来,灯笼高约两米多,直径约一米二,是画着嫦娥奔月的走马灯,色彩鲜艳,这时有个年约15岁左右的外地捡破烂的人走过去把走马灯里的电线抽了出来,看着被毁坏的灯笼,嘿嘿地笑了几声,忽然发狂似地飞起一脚,灯笼转地滚了几圈,又再一脚,一脚,把灯笼踢到马路中间,开心地笑着,踢着,.....
我一直站在惠如茶楼对开的马路上,站了个多钟头,极其心痛地看着这一幕,这时已是傍晚,残阳透过骑楼的间隙斜照出破碎的金光,就像广州的辉煌,广州的传统,广州的文化,广州的文明,随着这灯笼被蹂躏,在抽缩,在变形 ..... ”
P45.惠如楼被拆成废墟的最后照片。
P46.教育路口东望:废墟连片,满目疮痍。远处是“新大新公司”大楼。
P47.大拆迁前的中山五路地图,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信息。
P48.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山五路与教育路交界路口,左侧为教育路,前方为中山五路,镜头西北向。
P49.地点同上,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右侧是吉祥路口。画面中间那座有摩托车广告的建筑,就是“P48”右侧的那座建筑。
P50.中央公园大门。
P51.中山五路公园前路口,镜头东北向。1931年陈济棠反蒋时期。
P52.公园前路口,镜头东南向。摄于沦陷时期或抗战之前,是站在新星电影院的位置附近拍摄的。画面右侧可见“新陶芳”茶楼。
P53.公园前路口上的“起义路人行天桥”,镜头南向。
P54.同上。对面是起义路。呢座天橋後嚟遷咗去文德路,2011年中遭到拆毀。
P55.中山五路公园前以东路段(1983年)。从起义路天桥上拍摄,镜头东向。右侧的“越秀饭店”就是从前的“新陶芳”茶楼(后来,它又恢复了“新陶芳”的旧名)。前方路口是吉祥路、教育路路口。
P56.中山五路公园前以西路段(1983年)。从起义路天桥上拍摄,镜头西北向,有电影海报处是“新星电影院”,画面右上角可见半个“新”字,还可看到汉语拼音“XinXing”。海报中所宣传的电影是《特殊身份的警官》,一部很普通的电影。
P57.中山五路公园前以西路段(1983年)。从起义路天桥上拍摄,镜头西向。远处隐约可见解放路口。
P58.“新星电影院”的废墟。右前方可见中央公园大门。
P59.民国时期的中山五路人行道。
P60.1952年10月1日,参加支那国庆节游行的支那军海军方队正从解放中路转入中山五路,镜头西南向。
P61.中山五路转向解放北路转角处附近(最左侧的那栋骑楼就是转角处的骑楼),镜头东向,拍摄时间是1972年。前方远处是公园前、起义路路口。当年还未建起义路天桥。
P62.中山五路转向解放北路转角处附近,华北饭店对面,时间是1978年,镜头指向西北。打伞女子身后的骑楼,就是转角处的骑楼,同时也是“P61”最左侧的那栋骑楼。
P63.中山六路近解放路口路段,镜头西向。
P64.左上图为中山六路近解放路口路段,镜头东南向。此图中的骑楼就是“P63”中的那段骑楼。左下图为中山六路南侧的骑楼,此图中的骑楼就是“图63”中最远处的骑楼。右上图为朝天路口。右下图为从海珠中路口看中山六路,镜头东北向。
P65.原“菜根香素食馆”。
“菜根香”位于中山六路167号(海珠中路口以东不远处),店名取自佛教《金刚经》偈语:“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该店有10款素菜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它们是:鼎湖上素、北菇生筋、五彩软筋、罗汉大斋、杏元炖雪耳、酿扒竹笙、红烧北菇、六宝拼盘、香露芥菜、石耳云吞汤。其中“鼎湖上素”以三菇(北菇、鲜菇,蘑菇)、六耳(雪耳、黄耳、石耳、木耳、云耳、桂花耳)及发菜、竹笙、银针、鲜笋,莲子、白果、生筋等制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款菜式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名闻遐迩的“斋烧鹅”(俗称“假烧鹅”)。很多老一辈的市民只要一谈起“菜根香”,马上就会想起“假烧鹅”。此菜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一位网友在回忆"菜根香"时说:“这间特色茶楼在以前是广州唯一的"斋铺",我曾经在1989年有一段时间在那里吃斋,多在二楼近马路的厢房,清静幽雅。那斋菜的名字都带有佛门的禅意,师傅都是用纯正的花生油煮菜,上菜时带着阵阵的幽香。而令菜根香门庭若市的是特色小吃“鸡蓉仿肚”羹,每天下午三点钟就已有食客在等开市了,一个小碗,羹汤里有粉丝,发菜,蛋花(蛋花?应该是仿的吧?),味道很好,三毫纸价值,总是排着长队,买到站着就吃,成为这附近来往的街坊屡吃不鲜的惹味小食。
而我在以前每逢中秋,都要买上几筒菜根香的五仁月饼,给母亲带上一筒。母亲喜欢是因为它不用猪油,而且馅料里的果仁好靓。可惜到了2003年中秋,我买了三筒菜根香的五仁月饼,竟然是"掟死狗"的硬,正在慨叹今不如昔,谁知第二年它就结业了。
P66.民国时期的中山六路。
P67.从海珠北路口看中山六路,镜头东南向。
P68.百年老字号茶楼“祥珍楼”。
该茶楼位于中山七路36号(“宝生大押”西侧),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经营上最富特色之处,就是在茶楼内摆设象棋局,供棋迷对弈切磋。民国时期广州棋坛的“四大天王”黄松轩、李庆全、卢辉、冯敬旭均因在此下棋而成名。“祥珍楼”在文革期间曾改名为“东方茶楼”,后恢复原名。“祥珍楼”所推出的月饼“祥云珍品月”、“如意吉祥月”均被评为“广州市名菜美点”。“祥珍楼”最后因中山七路的扩宽而被拆。
P69.“中华电影院”。
位于中山七路52号(光复北路口西侧附近)。建于1924年,当时叫“中兴戏院”。1953年与西堤“中华电影院”合并,更名为“中华电影院”。1994年被拆。
--------------------------
* 中山四路、中山五路 中山六路上 已消失的老字号:艳芳照相馆、惠如楼、致美斋 、大学鞋店、新陶芳大酒家、沧洲腊味店、妙奇香、一乐也理发店、华北饭店、菜根香、北园、东江饭店、利南楼、新华戏院、新星戏院、鹤鸣鞋店 孔旺记等.
* 中山四路、中山五路 中山六路上 仍坚挺的老字号:李占记、新以泰、新大新
【记忆中的广州】中山路的变迁[转载]
◆◇廣州舊城關注組◇◆出品
欢迎转载,请添加链接:
http://blog.163.com/i_lovecanton/blog/s ... 109997910/--------------------------
點擊下低嘅鏈接,可以睇到本帖所屬圖片同下載到本帖所屬附件。
https://skydrive.live.com/?cid=5f83f05d ... D002%2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