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獨立建國論壇 The Cantonian People Independence &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Forum - 檢視主題 - 咏春拳知多啲
It is currently 週四 9月 06, 2012 12:14 pm



Welcome
歡迎加入大粵獨立建國論壇!(http://cantonia.freeforums.org/

我哋係大粵獨立建國理念嘅建構者!我哋堅定捍衛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嘅國家主權!我哋係粵獨嘅先鋒!我哋將擊敗支那!我哋將終結嚟自支那嘅殖民統治!我哋將脫支獨立!我哋將鏟除所有試圖異質化大粵嘅支那文化毒瘤!我哋將恢復古南越3000年前久遠嘅傳統!我哋將喺大粵重新敲響得勝嘅銅鼓!

本論壇100%基於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係主權獨立國家嘅立場!祇要妳唔係支那人,噉無論妳嚟自邊度,具邊國國籍,係邊種膚色,講邊種語言,妳祗要認同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係主權獨立國家,噉我哋就係同一國嘅!歡迎妳註冊加入成為我哋嘅會員!為粵獨發聲!為大粵嘅獨立、自由、民主吶喊!

要睇更詳盡同最新粵獨資訊,請借助VPN或者匿名代理穿牆嚟臨:大粵民國臨時政府論壇 Republic of Cantonia Provisional Government ! (http://namyuekok.freeforums.org/

更多粵獨嘅圖片、視頻、音頻、地圖、壓縮檔資訊,可以登錄:粵獨資訊平臺!(http://canton.net.ms/


本論壇100%唔歡迎支那人同嗰啲粵面撈心嘅粵奸,我哋粵人同支那撈頭以及各式支奴粵奸係雞同鸭講兼且冇嘢好講,支那人同各式粵奸咪嚟呢度搞屎棍。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Author Message
 Post subject: 咏春拳知多啲
文章Posted: 週二 7月 03, 2012 8:56 pm 
離線
頭像

Joined: 週二 4月 24, 2012 8:28 pm
Posts: 1542
咏春拳知多啲


咏春拳,支那拳術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種說法:一說是福建永春縣嚴三娘 創造,一說是由少林寺和尚至 善從福建帶到廣州光孝寺,另一說是方永春所創造。該拳內容主要包括小稔頭、標子和尋橋 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爲基本動作。身型要求護襠,沉肩,落膊,抱拳,護胸。主要手型有鳳眼拳、柳葉掌等。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法有三字馬、追馬等。攻防中多采用閃身、貼身、緊 迫和緊打,動作敏捷,快速,剛柔相間。

咏春拳是支那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于福建永春縣,爲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爲拳名,故名“咏春拳”。亦傳此拳由五枚師太所創,後傳授與弟子嚴咏春,故名“咏春拳”。此拳主要手型爲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爲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二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術。它立足于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爲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粘、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羊馬”的身形步法爲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咏春拳是支那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于福建永春縣,爲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爲拳名,故名“咏春拳”,亦有以嚴氏名咏春,稱之爲“咏春拳”者。 這現代最流行的支那武術門派,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咏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此拳主要手型爲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爲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系統地學習過咏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咏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龍、徐尚田。現分布于世界各地。

與截拳道的關係
  
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受到咏春拳的啓發。截拳道源于咏春拳 (咏春拳來自永春白鶴拳)永春白鶴拳。

咏春拳源流
  
據《咏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鐘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沖人霄漢。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爲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爲“永春白鶴拳”。
  
咏春拳宗于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咏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咏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咏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帥逃到廣州,遁迹于紅船內爲“煲頭”,遂引出一段“以拳換棍”的故事。

咏春流源宗譜
  
關于咏春拳之起源未可考證,據葉問述梁博儔先生在雲貴邊界娶妻嚴咏春,得咏春拳。後傳拳與族侄梁蘭桂。蘭桂後傳拳與紅船黃華寶。自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可考證。
  
五枚 -> 嚴咏春 -> 梁博儔 -> 梁蘭桂 -> 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 -> 梁二娣 -> 梁贊 -> 陳華順 -> 葉問 -> 香港傳人及 佛山傳人

咏春拳拳譜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審勢指眼法來講,它是克敵制勝的前提。審勢有兩個含義,對自己來說是蓄勢,對對方來說是乘勢。)二橋上勢,裏簾必爭。明動靜,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穩;(打擊有三停,一停于肩窩,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必須常練“小念頭”幷要持之以恒,便可水到渠成,氣隨意發。)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鈎、針、彈、踢。
  
脚法--寸、拐、撩、殺、踩。

-----------------------------

現代咏春拳形式
  

目前,咏春拳經典套路集中有幾種形式:

現代咏春拳形式打法

1、三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
  
2、一套拳--一百零八式。(實際包含小念頭、尋橋、標指內容)
  
3、十二套拳--十二種基本訓練方法。


修煉秘笈口訣

  咏春絕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只談綫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强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幷無絕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猫 朝形似鶏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沖
  梅花五點 手脚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 切忌出手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穀鬆散 綫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關 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撑 攤身最慣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爲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爭 下三路手 以脚消脚
  擺放有威 打須有勢 三角朝形 綫守分明
  橋行中綫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爭底
  兩點之間 直綫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三關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空
  以攻爲守 以守爲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脚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主守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幡龍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脚 練力之法 階段五重
  松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松後緊 再緊後松
  松松緊緊 循環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于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脚屬我 控制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高低無忌
  發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脚發力 與身無關
  力無定位 喉嚨爭膊 嘴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拳爭掌膊 也可傷人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咏春八手 皆可攻守
  標圈伏綁 困刮耕攤 可從中破 困手橫攔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按頭屹尾 按尾屹頭
  中間綁起 有影無形 武欲精通 唯從苦練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雖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咏春拳是支那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由葉問帶來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由梁挺首先帶往德國,從此在歐洲快速發展,爲多國特警所采用的拳術。咏春拳術以一套實際拳術戰鬥理論爲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
  
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系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爲止。除了真正可以用于攻防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于是練習自然反應,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興趣。所以凶猛的咏春拳術訓練可以上擂臺比賽,而一般訓練亦可視作長期强身運動。

-----------------------------

咏春拳法特點

  咏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于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幷濟,氣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粘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咏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綫、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綫理論:中綫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綫。若將敵我之中綫連接便成一個中綫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綫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綫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綫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綫,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綫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
  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爲“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綫平面追望對方中綫之形者是爲“追形”。
  咏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爲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綫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肩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踭理論: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踭緊貼著中綫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綫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綫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踭理論:咏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爲收踭。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幷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强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沖”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方爲之“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粘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過頭):咏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爲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减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咏春拳長于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沖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爲原則。儘量减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發力:咏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爲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于短距離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煉。

  (三)粘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煉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煉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煉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煉咏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咏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爲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爲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綫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煉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

詠春:木人樁譜

  上樁
  1、右手起正門,開試如小念頭
  2、三星連環捶 3、左撑掌右直捶
  4、右撑掌左直捶 5、左攤掌右直捶 6、右扣手底掌
  7、左內耕手 8、右攔手左直捶 9、左扣手底掌
  10、左攔手右直捶 11、雙拉手起釘脚 12、左扣手底掌
  13、右扣手底掌 14、左扣手鏟內腮 15、右扣手鏟外肋
  16、左扣手底掌 17、右敗步左面掌 18、左入馬撲翼掌
  19、左執手右切手 20、右扣手左直捶 21、左扣手底掌
  22、右扣手鏟內腮 23、左扣手鏟外腮 24、右扣手底掌
  25、左敗步右面掌 26、右入馬撲翼掌 27、右執手左切手
  28、左扣手右直捶 29、右扣手底掌 30、攤右手內吞左橋化敗馬攤左手外吞左橋、扎打
  31、右扣手底掌 32、攤左手內吞右橋化敗馬攤左手外吞右橋,扎打 33、左扣手底掌
  34、右扣手底掌 35、左獵手右鏟底橋 36、右攤手左直捶
  37、左破中右正掌(三次) 38、右獵手左鏟底橋 39、左攤手右直捶
  40、右破中左正掌(三次) 41、起右膀揆捶 42、右扣手底掌
  43、破中沖捶(三次) 44、起左膀揆捶 45、左扣手底掌
  46、破中沖捶(三次) 47、左獵手鏟面橋 48、右扣手鏟內腮
  49、破中沖捶(三次) 50、右獵手鏟面橋 51、左扣手鏟內腮
  52、破中沖捶(三次) 53、左獵手右偷彈右橫釘脚 54、右扣手底掌
  55、右獵手左偷彈左橫釘脚 56、右扣手底掌 57、右破中沖捶(三次)
  58、左獵手走右馬批右睜 59、右外耕手 60、破中沖捶(三次)
  61、右獵手走左馬批右睜 62、左外耕手 63、破中沖捶(三次)
  64、右三品掌 65、左三品掌

-----------------------------

詠春:小念頭拳譜


  1.預備式
  雙脚靠合立正,兩手垂于兩腿側,眼向前望,舌頂上顎。

  2. 立正抱拳
  依循上式,兩手從雙腿側提起至胸側,兩手握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雙臂稍微用力向後拉。

  3. 正身二字拑羊馬
  依循上式,兩膝微曲,雙脚掌向左右分開(以45度先分開兩脚尖,後分開兩脚跟,脚掌貼著地面,不可離地),挺胸收腹,收起臀部,臀部不可向後突出。

  4. 下交叉耕手
  依循上式,雙拳變掌向前交叉下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背向上,掌心向

  5. 上交叉攤手
  依循上式,上臂不動,曲肘將兩前臂提起,幷保持交叉之勢,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掌背向外,而掌心向內。

-----------------------------

咏春之馬步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脚)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脚在前,右脚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向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向後移靠,右膝關節向外扭旋,使髖骨向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脚占三分力,左脚占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向後龜背,田鶏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脚的力由則旋向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
  
內鉗陽馬:兩脚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脚占七分力,右脚占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
  
二趾鉗陽馬:兩脚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脚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脚站在身體中綫兩邊,然後從脚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叠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爲轉變即爲“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産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脉,陽蹺脉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脉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
  
持之以恒,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幷作抛磚引玉之用。
  
咏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于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幷濟,氣力消耗量少。

-----------------------------

咏春散打技術

咏春拳爲南拳中實用性、技擊性較强的拳法之一,在我國香港、廣東、福建等地流傳廣泛。爲使初習者明瞭築基功夫,現將咏春拳中基本手脚致用法簡示如下,以供習者參考。

手法

  咏春拳中用“有手無脚”來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沖:甲以右箭馬與乙相對,乙進步直綫拳攻甲頭部,甲向左側圈步進馬,同時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擊其肋部,前膝拐打乙膝窩處
  要點:圈步拍手與直沖要做到同時到位。

  2.枕手直沖:乙進步直綫拳攻甲面部,甲攤手攤其來拳,同時進馬,左手攤手變枕手、右手護手日字拳直擊其頭部。
  要點:枕手進馬、日字拳同時到位,不能脫節。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來拳,同時前脚左圈,右手膀手與左手成抱拍掌,拍擊對方。
  要點:膀手成抱拍時,要充分借助圈步進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頸掌:甲進步右拳直擊乙頭部,乙搖頭閃躲,同時前拳欲攻甲中綫,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頸部。

-----------------------------

咏春四門原理運用


  咏春拳給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閃電”及“手法之防護風雨而不透”了。那麽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護呢?這就需要來研究咏春拳“擋四門”原理了,在這裏且簡稱爲“四門”原理。

  所謂的“四門”,也就是在身體的正面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然後再在此四方形面積內劃分爲4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域作爲對方攻來時各種格擋法的依據(如右圖所示/本圖爲李小龍早年所繪)。此“四門”之標準是高不過眉、寬不過兩肩、低不過腿。

  具體施用標準如下:

  一、前手上半側爲“高外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攻向已方頭部右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包括拳或掌)向此處攻來時,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將之擋至外側。

  二、後手的上半側爲“高內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敵方攻向已方頭部左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向此處攻來,我方都可用後手迅速將之擋至外,或擋向右側。記住,此時須一手防禦另一手迅即攻擊,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擋的同時,身體儘量不要有左右的擺動動作,以免影響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側爲“低外側門”: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來做短促快速的格擋動作,也就是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側要害處的打擊動作,例如可用來防禦對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擊動作。

  四、後手的下半側爲“低內側門”:主要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身體左側要害處的攻擊,例如用來格擋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擋觸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鋒處),在實戰中運用本動作時應做“雙手同步動作”,也就是左手擋出的同時,右手亦果斷出擊幷準確擊中了對手。

-----------------------------

咏春氣功


  提起氣功練習,人們馬上就想起意守丹田及打通大小周天諸法度。氣功與神秘、未知息息息相關。然而咏春氣功是簡單而實效的。

  腎氣歸元功法,是咏春的養生氣功。它由當代咏春拳拳門宗師岑能先生根據“達摩易筋經”的基本原理,結合練功實踐而獨創。

  氣功鍛煉,是練功者利用特殊的形體和松靜方法作用于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和經脉穴位,借助空間的物質元素,通過“吐納”或“導引”的方法强化人體機能,促進氣血循環、保持氣血興旺的一種方法,是經過幾千年的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的具有支那特色的傳統健身方法。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別家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爲腹式的慢、細、悠、長,也無須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回圈漸進,持之以恒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脉、奇經八脉等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岑能先生介紹,腎氣歸元功法是咏春拳的收功法。在練習完咏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頭、尋橋、標指等)和功法(木人樁、臥虎功、紅砂手等)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爲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故我咏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練。

注意事項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煉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啓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

咏春:腎氣歸元練習法


  現將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介紹如下:

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幷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幷緊(溝通中指手厥陰心包經與無名指之手少陽三焦經),鼻呼鼻吸,不故意壓抑。全身入靜,無須意守丹田,順其自然。嘴唇輕輕合攏,舌尖自然輕頂上鄂(溝通任督二脉),兩目微閉平視(高視則氣上,下視則氣下)。

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幷攏,拇指翹起,曲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回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脉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由于大拇指向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向後屈上提。同時兩脚跟向上提起,用前脚掌支撑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回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後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後都要重複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脉氣機運行。

體側左右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爲軸向左側 轉體,右手彎曲置于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 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鬱逆,胸肋疼痛。

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爲軸,軀體緩慢向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向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向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才慢慢向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尤其是腰部損傷)。

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擴胸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向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向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向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復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鬱。主治氣緊、氣喘。

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升降樁法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向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向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復回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爲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鐘,可再練第二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况 决定。9和6爲補;7和8爲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爲朋,3與8同道;4與9爲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

咏春:十二式藤圈手


  咏春拳藤圈手爲大多咏春門人所忽略的基本功法。它基本包含了咏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身法和心法。通過藤圈有限的空間來規範練習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增加肩,肘,腕三個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加强雙手配合使用的流暢協調性別。幷可通過藤圈和橋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橋手的聽勁能力。幷可快速,準確,自然地表達咏春拳的守中用中,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要求。從而使咏春拳手能潜意識應用子午綫攻防技巧的習慣。爲以後練習小念頭,沉橋,標指,木人樁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掌握了藤圈手,就基本領會了咏春拳的主要思想。就可在近身搏擊中發揮强大的作用。望諸君珍之,惜之,習之。

  總式
  代表了整個藤圈手的主要思想,咏春拳術的手法的主要難度都包含在內,只要練號總式,基本解决咏春拳術的招式的定型問題。
  松肩
  主要練習肩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裏練陰陽掌
  練習歸錚的原理,更易表達咏春拳的中綫原理。
  圈手
  練習腕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咏春拳的招式變化大多表現在腕部。
  枕手
  練習向下切橋的發勁方法。
  外廉
  爲咏春拳的主要手法之一,練習在中綫直出直入的攻防技法之一。有裏練陰陽掌爲基礎,就較易解决此式。
  耕手
  爲咏春拳的代表手法之一,特點在于中綫切面轉換手橋,難度不大,但常用,建議多練。
  撲翼掌
  兩手腕挂在藤圈,限制兩手橋的變化空間。主要學會左右轉腰化勁和發勁。
  三品掌
  爲咏春拳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法。主要表達拍打、耕打和攤打。練好此手法,就更易在運作中變換手法。
  半攤膀
  和耕手爲姐妹手法,方向相反。
  內廉
  和外廉手爲姐妹手法,外廉手是一手橋由中綫向外遮攔發勁,一手配合沖拳發勁的攻防手法。
  三星捶
  以藤圈挂在手腕上,利用藤圈的限位和圓的原理連續沖拳,産生的離心力,自然地增加出拳的頻率,同時增加手橋的力量。

-----------------------------

咏春拳起源


咏春拳據傳起源于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瞭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五枚師太,屬傳說人物,沒有佐證。五枚師太曾在廣州河南寧隱庵隱居過較長時間
  
由嚴二及嚴咏春父女起,咏春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咏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于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

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因事爲清官員追捕,逃亡至四川大凉山脚,以賣豆腐爲生。嚴二學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樁拳法”(未有佐證)。幷將其改良,授予嚴咏春先祖。廣東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收集茶葉,路經大凉山脚時,認識了賣豆腐的嚴二。嚴將女兒咏春許配與博儔。幷授與拳術。
  
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開始,時值太平天國及洪兵起義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衆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二娣曾習欽州洪兵拳術 (蛇形洪拳、瓊花會館被焚毀後,改稱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二公傳與跌打兼中醫師梁贊、梁贊整理後傳出。
  
咏春拳可查歷史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
  
咏春拳是支那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于福建永春縣,爲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爲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嚴氏名咏春,稱之爲“咏春拳”者。 這現代最流行的支那武術門派,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咏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此拳主要手型爲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爲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術。它立足于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爲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粘、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爲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其二是
  
據《咏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沖人霄漢。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爲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爲“永春白鶴拳”。 咏春拳宗于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咏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咏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咏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永春白鶴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師傳說逃到廣州,因此成爲廣東永春派武術(非咏春派)之祖師遁迹于紅船內爲“煲頭”,遂傳說出一段與其愛徒梁二娣“以拳換棍”的故事。因此,近代廣東歷史完全證實,咏春拳及絕大部分“南少林”武術,如“南少林”武術之代表洪拳、蔡李佛拳、劉家、莫家等拳術,其真正發祥地在于廣東佛山。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宗師系統地學習過咏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咏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弟子分別是周光耀(葉問的兒子葉准稱,葉問原先是不收徒弟的,原因是“怕麻煩”。抗戰期間,葉問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于是在周清泉的紗廠內首次開班授徒,周清泉的兒子周光耀則順理成章地成爲了葉問的大弟子。)、粱相、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龍、徐尚田。現分布于世界各地。

-----------------------------

咏春歷代師專


祖師(嚴咏春)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幷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咏春之所傳。此爲咏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幷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咏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爲咏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爲習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于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于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爲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幷將咏春拳術,盡傳于贊先生,時爲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于快子市清雲街。他交游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幷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咏春以後,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衆,所以幷未令咏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幷以找錢爲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于贊先生前技服猪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于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咏春拳術。然而咏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爲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爲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咏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爲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咏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咏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于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幷隨梁碧修練咏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爲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于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爲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爲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咏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厦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咏春之改善及推廣,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臺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爲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僞。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麽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爲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幷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咏春拳,幷將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爲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爲咏春拳或泳春拳。
  
即就是說,永春拳與咏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咏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于世,兩者幷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咏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却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咏春其人,關于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咏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咏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于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咏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于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咏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咏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于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于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异其生”,這是咱們支那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咏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于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咏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幷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像,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咏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幷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將咏春拳從佛山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成爲國際間享負盛名的大粵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大粵武術。咏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爲:‘起于嚴咏春,衍于梁贊,盛于葉問!’

-----------------------------

佛山咏春拳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标指、佛掌、红砂手、四门、伏虎...等套拳及木人桩。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黐、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不顶不硬,以巧力化千斤”,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佛山咏春拳一门是梁赞先生(俗称佛山赞先生)一脉相传,因咏春拳收徒严格,易学难精,能真正精深入门的弟子不多,由于梁赞先生一生的努力,使咏春拳能在佛山一带得以发展。门下众徒更为师门努力发扬光大,一代武圣李小龙更是一门楷模。

_________________


Canton!Cantonese!Cantonia!

粵獨嘅吶喊!粵嚟粵掂原著文集

http://jyutleijyutdim.wordpress.com

http://namyuekok.freeforums.org

http://cantonia.freeforums.org


檢舉此文章
Top
 個人資料  
 
 
Display posts from previous:  Sort by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Who is online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Search for:
Jump to:  
cron
suspicion-prefer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