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獨立建國論壇 The Cantonian People Independence &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Forum - 檢視主題 - 儂族瑤族銅鼓舞 呈現古南越原生態文化內涵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It is currently 週四 9月 06, 2012 11:31 am



Welcome
歡迎加入大粵獨立建國論壇!(http://cantonia.freeforums.org/

我哋係大粵獨立建國理念嘅建構者!我哋堅定捍衛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嘅國家主權!我哋係粵獨嘅先鋒!我哋將擊敗支那!我哋將終結嚟自支那嘅殖民統治!我哋將脫支獨立!我哋將鏟除所有試圖異質化大粵嘅支那文化毒瘤!我哋將恢復古南越3000年前久遠嘅傳統!我哋將喺大粵重新敲響得勝嘅銅鼓!

本論壇100%基於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係主權獨立國家嘅立場!祇要妳唔係支那人,噉無論妳嚟自邊度,具邊國國籍,係邊種膚色,講邊種語言,妳祗要認同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係主權獨立國家,噉我哋就係同一國嘅!歡迎妳註冊加入成為我哋嘅會員!為粵獨發聲!為大粵嘅獨立、自由、民主吶喊!

要睇更詳盡同最新粵獨資訊,請借助VPN或者匿名代理穿牆嚟臨:大粵民國臨時政府論壇 Republic of Cantonia Provisional Government ! (http://namyuekok.freeforums.org/

更多粵獨嘅圖片、視頻、音頻、地圖、壓縮檔資訊,可以登錄:粵獨資訊平臺!(http://canton.net.ms/


本論壇100%唔歡迎支那人同嗰啲粵面撈心嘅粵奸,我哋粵人同支那撈頭以及各式支奴粵奸係雞同鸭講兼且冇嘢好講,支那人同各式粵奸咪嚟呢度搞屎棍。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Author Message
 Post subject: 儂族瑤族銅鼓舞 呈現古南越原生態文化內涵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章Posted: 週四 7月 05, 2012 5:38 pm 
離線
頭像

Joined: 週二 4月 24, 2012 8:28 pm
Posts: 1542
儂族瑤族銅鼓舞 呈現古南越原生態文化內涵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铜鼓舞是中国最古老的舞种之一。流传于中国南方以及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以敲打铜鼓而舞为共同特征的舞蹈。云南楚雄出土的春秋中期的铜鼓,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铜鼓,在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一个铜鼓贮贝器的外晕花纹上,有3个男子击铜鼓而舞的形象,广西花山崖画上也绘有壮族先民围着铜鼓欢呼雀跃的舞蹈图象。铜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做为礼器,是权力的象征。其声洪远,故又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铜鼓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妥善保存,遇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击鼓而舞。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有34项入选,其中包括文山州壮族彝族铜鼓舞。文山广南壮、彝族至今仍保留着多姿多彩的铜鼓使用习俗,广南是省铜鼓舞之乡,在广南县出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2000多年。广南铜鼓舞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是壮、彝等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是可以向上苍传递人们意愿的神器;壮族则认为铜鼓专为村寨降妖驱邪。敲响铜鼓、跳起铜鼓舞,一切都会随人的愿望而实现。随着一年一度的广南壮族三月花街节、铜鼓文化节等节日的成功举办,积淀厚重、神秘独特的广南铜鼓舞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熟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弘扬铜鼓舞文化,作为广南文化产业特色县建设将产生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广南铜鼓舞文化的起源和现状

广南铜鼓舞是古代壮、彝民族融合的文化产物。广南壮、彝民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现在仍有40面铜鼓仍承传于壮、彝民族民间中使用。约在春秋时期,在以广南县为中心的滇、桂、黔三边地带活跃着一支句町濮僚。明清之际,《广南府志•古迹》专门记有铜鼓资料:“花土僚……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据不完全统计,广南有传世铜鼓和出土铜鼓45面。

铜鼓舞在广南县境内主要分布情况是: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兔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的部分村寨;彝族铜鼓舞流传于八宝镇、黑支果乡、杨柳井乡的部份村寨。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壮族那洒镇马贵村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舞蹈时一人击鼓并兼领舞,他击出时快时慢节奏有序的鼓点,自己随之起舞,众人环绕他,时进时退,踩着鼓点舞蹈。瑶族铜鼓舞蔚为壮观:逢年节,十几面甚至几十面铜鼓一字排开,每面鼓一人边击边舞;中间还有一面直径不小于60厘米的大木鼓领奏,全场鼓声震天,时促时缓。壮族铜鼓有公、母之分,跳舞时,它们各分左右,中间夹一大皮鼓,皮鼓主奏,公母铜鼓伴奏,别有韵味。至今广西的壮族、贵州的苗族等,都流传铜鼓舞。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而,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

广南铜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舞蹈风采独特,本民族热爱,为各民族所喜闻乐见,且在县州省都有一定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其代表者兔乡铜鼓及铜鼓舞已经引起省有关专家重视。1988年“中国第三届昆明艺术节”,广南壮族铜鼓舞在开幕式巡演中登台亮相一鸣人。者兔乡应调组织铜鼓舞到文山演出数次。2002壮族三月节,云南民族村特邀贵马铜鼓舞赴昆明演出。2004年4月20日昆明国际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云南壮族三月花街节在莲城举行贵马铜鼓舞应邀参加演出,受到省内外来宾赞扬。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直接到贵马拍摄壮族戴氏铜鼓收藏启用(祭鼓)的全过程,在央视4套播出。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彝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村民受外来文化影响,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甚至怀有一定程度的鄙视心理,其次,外出打工人数与年继增,导致习舞者日趋锐减,各村寨的能舞者多为一些年龄较大的老者,铜鼓舞这一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将面临失传。

二、乐、舞中的娱神运动

体育与宗教可以说是有着不解之缘。宗教是人类的种精神生活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原始人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相应的语言能力还很低下,所以当他们有了一定的宗教信仰或宗教幻想,需要与神交流时,总是以行为的方式把这些幻想表露出来,总是通过各种活动来与神对话。人们通过展现自己的竞技水平来赞颂神,来向神表达自己的能力,甚至有点夸耀的味道。在古希腊,运动会上获胜的人,就会被人当作神一样地崇拜、敬仰,认为他已经具有了一些神才能具有的能力。

铜鼓,在壮族人民心目中被尊为神圣之物,是祭器,是神器,是万能的法器宝物。有了铜鼓可向天祈求风调雨顺,可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村寨平安;可以驱鬼压邪,降妖除魔。凡有铜鼓和过去曾使用过铜鼓的村寨谈起铜鼓都觉得非常神奇。因而到处流传“铜鼓会飞”,“铜鼓镇妖孽,“铜鼓深入龙潭妖穴斗恶魔”等传说故事。凡有铜鼓和跳铜鼓舞的村对铜鼓都十分敬重,每岁大年三十午夜开始“请鼓”,其方式各有不同,大多离不开以酒敬鼓后取之敲击,由长者领舞,众人于后随舞,舞前全族(传铜鼓之家族)同聚一堂共餐,壮族对铜鼓之崇拜已经到了“先祭铜鼓,再祭祖”的程度。

彝族也是较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且视铜鼓为珍宝,重铜鼓于生命,似乎把整个民族的命运都寄托在铜鼓之上。彝族观念认为凶猛的野兽就是魔鬼。听见狼叫也说是“鬼叫”。因而躯赶野兽也叫“撵鬼”。由此看来里洒彝族铜鼓舞最初产生于驱赶野兽,演变为驱鬼除妖的祭祀性舞蹈,里洒村彝族铜鼓舞的来历说:古时候(我们)彝族寨子里恶魔作崇,瘟疫肆虐,人畜不得安宁,村民苦不堪言。受神仙的指点,阿畏阿迷兄妹俩就到很远的地方造来铜鼓,鼓有两个,公的是哥哥、母的是妹妹。敲公鼓、恶鬼(驱)跑了,敲母鼓瘟疫停止了。人们跳起了铜鼓舞,村寨从此平安,铜鼓由此世代相传。

关于祭祀的主题和舞蹈的起源解释却另有更深刻的寓意:从前,白天九天九夜不黑,黑夜九天九夜不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在此之际,大家敲响铜鼓,对着天空又喊又跳,乞求上苍改换天日。果然,老天顺民心,从心意,赶走了8个太阳和八个月亮,剩下的月亮为妹妹,太阳为哥哥,兄妹轮流当值,照管人间,规定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铜鼓舞由此兴起。现在,人们围铜鼓而舞,其意就是围绕太阳和月亮而转,铜鼓分公母,公的是太阳,母的是月亮,舞1圈(围圆圈沿逆时针方向舞蹈行进)代表1个月的30天;舞12调代表一年的12个月。以前的铜鼓舞是综合性的民间传统艺术,有说(祭祀咒语)、有唱(十二月叙事古歌)、有舞,后来古歌部分失传。

瓦标艺人对瓦标铜鼓舞的诠释:铜鼓舞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一调跳(沿逆时针方向舞)一圈,算(代表)一个月的三十天。由此可见瓦标铜鼓舞与岁时历法有密切的关系。敲响铜鼓、跳起铜鼓舞,一切都会随人的愿望而实现。壮族人民在传说中认为铜鼓是他们开天辟地的创始人布洛陀用来震妖降魔的,而彝族的传说则认为铜鼓在人类面临灭绝时于汪洋大海中救出了彝家兄妹,使民族得以繁衍。可见铜鼓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铜鼓舞文化其实是壮、彝民族宇宙观的一种异化,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起源于原始崇拜,它是壮、彝民族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沿用下来,它本身具备了神秘的民族宗教成份,导源于这种观念,铜鼓便成了壮、彝民族民间的神物,上可通天,下能及水,并认为可呼风唤雨,驱邪纳福之物,因而千百年来对铜鼓敬畏有加。

马贵村的铜鼓舞,完整地保留着反映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生产内容的12套舞蹈;在彝族铜鼓演奏中,一个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以敲击出12种演奏组合,简称十二调,一个调代表1个月。把铜鼓分“公”、“母”, “公”为太阳,“母”为月亮。在广南县,据不完全统计,在老百姓家中以家传形式保留的传世铜鼓竟还有近50面,敲鼓踏跳的风俗至今保存完好,还保留着部分藏鼓传统和祭鼓仪式。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表现的内容展现了整个民族的历史生活画面,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三、古朴自然的体育舞蹈

铜鼓舞以铜鼓作伴奏乐器而得名。壮语称“拢尼、拢尼冬、拢咛咚、拢英法”等,“拢”是舞、耍、跳之意,“拢咛咚”即跳铜鼓舞。铜鼓舞属全民性的典型的圆圈群体舞蹈。人数不限,舞者围成圆圈,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为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围成两圈,男在里圈、女在外圈,人多时围至9圈。中年妇女在最外圈,小孩在最里圈。有时男女同一内容的舞蹈语汇有差异。每舞完一组动作以集体喊声结束或交换动作。舞者一般男女各半,男士舞服腰间还配有银饰辅排和绣工精美的条状飘带。

铜鼓舞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感极强。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交叉、甩手、抬手;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壮族铜鼓的伴奏形式大同小异,多为两人配合奏一鼓,公母同时演奏。奏法为:将铜鼓横悬离地面(高低自定)一人左手持竹条(有的用金竹根长约30-40厘米)敲击鼓腰,右手持藤制(用大血藤长8-10厘米,于腰部穿一孔、斗上一小藤条作柄)鼓槌敲击鼓面中心部位,右手敲一槌、左手击一下或两下。一人双手持革桶,击鼓者每敲鼓面一槌后持革桶者(于后半拍)将革桶迅速推向鼓腔后向外拉出。如此来回推拉,一分一合,用革桶的惯性撞击铜鼓的声波,产生动听的嬗音的效果。这种声音是在任何一种音乐形式中都找不到的。铜鼓乐的组合(编制)根据条件来定,最少2人(单鼓2人配合演奏)多则7、8人,即公鼓母鼓4人,大宽边锣1人,铓锣1人,牛角号1人,牛皮鼓1人。此类编制唯有那洒贵马铜鼓舞伴奏乐队达到,但该队未发现击鼓腰的演奏方法。

铜鼓舞表演看似人们的即兴表演随意很强却极富规律性,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风民俗。围圈起舞,表现了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人们庆祝胜利、欢庆成功的喜悦之情,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为中心。以集体的自然喊声作为舞蹈节奏的交换,舞蹈的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一招一式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用动作,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稻作文化和生活场面,每个动作都自然清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再现了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的心愿。简单整齐而统一的动作极富节奏感,给人以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古朴之风,公母鼓伴奏体现了阴阳和谐,用相互鼓声融汇而成的浑厚协和音伴奏是每一种乐器都无法比拟的。无惯乎广南铜鼓舞被被世人惊叹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舞蹈。劳动锻了炼了人的体魄,更升华了人类的思维,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完全依赖于狩猎活动后,体育舞蹈就成了力与美的展示与竞争。

四、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体育舞蹈

壮、彝族铜鼓舞源于原始的生产生活,铜鼓舞反映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因民族与地域的差异,广南铜鼓舞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壮族多居水头,舞蹈表现的多属稻田文化,壮族铜鼓舞表现生产的有:撒秧、拨秧、栽秧,表现手工艺术的有:纺纱、浣纱、织布等;所表现的内容皆与水有关,另外,壮家的热情好客在铜鼓舞中就有生动的反映,如:迎客、敬酒等。舞蹈内容。

彝族多住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舞蹈内容多为原始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古朴的生活内容,舞蹈动作多属山地劳作型,,如撒荞、扳包谷等。也有相当部分原始古朴的动作,如烤火、打火镰、撕肉吃等;如里洒铜鼓舞打火镰烤火、走路、撒荞种、撒肉吃等。瓦标铜鼓舞较复杂,有纺沙、作揖、请客等动作。木媄村的自然条件较好,其铜鼓舞中有了薅秧的动作。黑支果新发寨、木娘村的铜鼓舞除有上述内容外,还有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内容、但已少有人会跳。是一种较少见的打击乐演奏形式。

一般铜鼓舞按一年四季当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用动作形象表现出来、,共十二套动作。如八宝瓦标铜鼓舞主要内容有12套,民间称十二调,加开头(序)和结尾共14个(套)动作。开头的序相当于基本动作和步伐。第一调(正月)为开山,即开荒;第二调(二月)挖地;第三撒种等。主要按岁时节令表现一年四季的生产过程,反映了彝族早期刀耕火种、狩猎采集(野食)的原始生产方式。如八月:“丢诺嘎咱探靠吗热”意为挑稻谷回家,九月:“收派旦胖”意即收棉花织布。十月:“收靠吗热荷娄艾”意为收粮进家酿米酒。冬月:“摆庄拜酒”意为设晏敬酒或摆桌子谢酒。腊月:“揭海散瑟荷金”意为刷鞋、洗衣过年。

广南的铜鼓舞也起源于壮、彝族原始的生产生活。铸造铜鼓、使用铜鼓的过程正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壮、彝铜鼓舞文化正是民族生活习俗的命运再现,通过铜鼓舞反映了一种稻作文化,农耕文化,一招一式都是从生产劳动中演变而来。承载着对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愿望的满足。铜鼓的意象又被还原到实际生活的歌舞场上,老的一辈总是唱起歌跳起舞再加补充解释向下一代传授生产技能,天文历法、四时节令和道德规范。人们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传承一个民族自己的灿烂文化。

五、凝聚民族之魂的体育舞蹈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在广南壮、彝土著民族中铜鼓已经成为消灾祈福的宝物,壮族认为铜鼓是有灵有魂的“守护神”,所以时至今日,对钢鼓仍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崇拜,跳铜鼓舞自然是广南壮、彝民族文化习俗中由来以久的拿手好戏。人们唱亦铜鼓、跳亦铜鼓、祭亦铜鼓,古老的铜鼓文化深深贯注在民族的血脉里。铜鼓作为战器,作为乐器,作为珍宝、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过去(解放以前)大多数壮族村寨都有铜鼓,都跳铜鼓舞、特别在节庆和重大事项上。大年除夕午夜与新春初一零晨之交取“头水”洗铜鼓,开启铜鼓,击铜鼓、跳铜鼓舞。广南铜鼓舞表演场所根据活动的主题选择多在村中祭祀场所跳,一般节庆在街道或广场,其它(如婚育丧葬等)在户内客厅或庭院开展。铜鼓作为人举行庄重典雅的民俗活动的乐器,在节日、婚礼、生育、建房乔迁、丧葬等都要举行隆重的“跳铜鼓”、“祭铜鼓”活动。广南壮族重大节庆“三月三花街节”和“六月六”纪念侬智高都要敲铜鼓跳舞。最普遍的是春节大年初一到十五有铜鼓的村寨日夜歌舞狂欢,无铜鼓之寨以牛皮鼓代替。春节、壮族三月花街节期间,凡有铜鼓的的村子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鼓活动后,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于老人厅畔栽桩支架,用红布系吊着鼓,排成“长龙”击鼓而舞,把酒倒入鼓腹中,让村民们都来饮用“鼓酒”,以之避邪。壮族人民每到收获季节就要敲响铜鼓跳舞欢庆丰收。其次是婚娶喜事要击鼓而舞。太乡米洛珠琳弄江、者兔克业等村壮族每逢娶亲嫁女生儿育女,必先携一份酒肉到藏鼓者家中祭鼓家中祭鼓,击铜鼓跳舞庆贺。村民们边鼓边舞,与远方的客人对唱酒歌,深夜不散;以此祝贺新婚夫妇喜结良,白头偕老,孩子健康成长。三是喜迁新居要击鼓而舞,能驱降福;四是丧葬时击鼓而舞,为把死者的灵魂引入仙界;五是灾害来临时要击鼓求助,镇洪降雨、火灾、盗窃抢劫、械斗等紧急情况时敲击铜鼓以招集村民。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鼓点节奏,人们可根据鼓声行动。这无疑是古代战争军事信号的沿袭。

依托古老神秘的铜鼓舞文化,广南县在壮乡礼乐中成功创造了世界独创的定音铜鼓乐。为依托广南古老而文明的铜鼓文化蕴味和广南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培育民族艺术精品,大力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加快广南省级“特色文化产业县”建设步伐,广南县大胆创新,经与苏州华声乐器厂精诚合作研制,成功铸造了按十二平均律打造的的以广南出土的古山竞渡鼓为母本的十八面低声部定音宣传铜鼓,可演奏各类时尚乐曲和古老曲子,极具创意。《广南府志》中记载的“击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的原始演奏场面得以真实再现。自2006年“五一”黄金周在“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广南壮族花街节”期间,演奏《东方红》、《小河淌水》首次登场后,深受广大学者和游客嘉宾的喜爱青睐,堪称“中国首屈一指、世界独创”的文艺奇葩!广南型定音宣传铜鼓的研制成功,在中国乃至世界乐器制造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填补了中国民族声乐乐器缺乏低声音乐器的又一空白,具有重要和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各界专家学者、游客嘉宾如寻幽探迷般采风调研,观者如潮。透过铜鼓及其舞蹈的表现和传承去看其内涵,不得不令人惊叹。一种以人群形体运动作维系存在的铜鼓文化已然包含原始宗教、生产劳作、技能传授、岁时历法以及社会生产发展历程等内容。这是生命的铜鼓,是民族的灵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值得人们研究、保护和开发。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5万多人口,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等民族。铜鼓舞主要在当地壮族、彝族中流传。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免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彝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八宝镇和黑支朵乡。

铜鼓作为古代的一种器物,在云南分布很广,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铜鼓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及秦汉时期。广南县的铜鼓数量多、分布广,不仅出土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竞渡鼓(石寨山型)、沙果鼓(万家坝型)、沙国鼓(万家坝型)等,而且在一些壮族和彝族村寨,至今还收藏着约45面传世铜鼓,数量居文山州第二位。《广南县铜鼓舞之乡调查报告》里详尽记录了这些铜鼓的名称、类型、数量、所在乡镇及现在还在使用的民族。

铜鼓舞以用铜鼓伴奏而得名,壮语称“拢尼”、“拢尼冬”、“拢咛咚”、“拢英法”等。铜鼓舞为集体圆圈舞,舞者踏鼓点节奏逆时针起舞,每完成一组动作后齐声呐喊,然后交换动作。壮族在春节、三月三花街节、六月六节时,举寨击鼓歌舞,平时在婚丧嫁娶、生孩子时也跳铜鼓舞,表达欢乐与祝福。在长期的传承中,铜鼓舞大量融合吸纳了生产劳动动作,如撒秧、拔秧、栽秧、纺纱、浣纱、织布等。那洒镇贵马村的铜鼓舞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用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共有12套动作:正月“起步”即开始跳舞,二月开荒,三月撒谷种,四月栽秧,五月薅秧,六月薅棉,七月过“七月节”,八月打谷,九月织花布,十月酿米酒,冬月摆桌谢酒,腊月洗衣过年。

彝族铜鼓舞也多为原始狩猎采集、撒荞烤火等生产、生活动作。演奏铜鼓时多为两人配合敲击,将铜鼓横悬地面,用竹条敲击鼓腰,鼓槌敲击鼓中心,按一定节奏让鼓发出不同声响,同时用木盆在鼓腔内推拉,产生动听的滑音、颤音效果。有的地方则加上了宽边锣,铓锣、牛角号、牛皮鼓伴奏,乐队有七八人。
铜鼓舞在广南县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群众基础,有的村寨还保留着祭鼓仪式,可谓是活着的古代铜鼓文化。其演出活动经久不衰,多次参加省、州、县的各种演出活动,影响较好,有一定知名度。

-------------------------

古雅豪放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历史悠久

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鼓很早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特色鲜明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

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珍惜文化遗产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彝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

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铜鼓舞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

铜鼓舞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行于广西瑶族地区。巴马东山一带的布努瑶,尤其爱好和擅长铜鼓舞的表演,凡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都少不了铜鼓舞的表演。所以人们常以铜鼓舞表演的好坏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衡量一个人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因而把铜鼓舞表演得淋漓尽致是每位表演者的心愿,使得铜鼓文化丰富多彩。

瑶族铜鼓舞的表演一般在以下期间和场合进行的。一是春节,每逢春节,凡有铜鼓之家,从腊月二十三祭祀火王上天开始直元宵节,取出铜鼓悬挂在堂屋中央,供村中的男女老少或客人敲打取乐;二是“祝著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是布努瑶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我们布努瑶儿女为了庆祝始母密洛陀的生日,都要举行隆重的铜鼓舞表演,以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三是在德高望重的老人逝世送终时,常以铜鼓舞来寄托对其无限的缅怀和哀思之情;四是立房盖屋或婚嫁期间,常以铜鼓舞来烘托喜庆氛围。

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二),瑶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由寨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鼓”仪式,把埋在地下的一公一母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祭品。

祭完铜鼓后,由寨老指挥青年人把铜鼓和木鼓挂起来。接着,由主祭人先打一轮铜鼓,之后,才由其他人轮流打击铜鼓并跳起世代相传的铜鼓舞。

开始时,铜鼓声缓慢轻柔,接着逐渐加快,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鼓槌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胯下,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这时 ,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场面壮观,热烈奔放。

按照传统的习惯,一般是先跳“圆圈舞”,再跳“迎春舞”和“扁担舞”等。田林瑶族铜鼓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

布努瑶铜鼓舞内容非常丰富,有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庆丰收的;有婚恋的;有避鬼驱邪的;有致哀的;有嘲笑的等等。内容不一样,其跳法和节奏也不一样。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和庆丰收的铜鼓舞,其节奏必须是轻松、愉快、热烈,突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对丰收的喜悦;婚恋的铜鼓舞,其节奏比较缓慢,因为布努瑶男女青年表达爱的方式很含蓄的,从谈恋爱到结婚,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把爱交给时间来考验,决不凭感觉来对待爱情,所以婚恋的铜鼓舞除了烘托欢快外,更注重突出持久、忍耐力,敲打的时间要长;避鬼驱邪的铜鼓舞,其节奏要求快,而且敲打的力度要大;致哀的铜鼓舞,其节奏比较持中,不能时快时慢,保持前后的基本一致,突出严肃、庄重;嘲笑的铜鼓舞,其节奏比较快,动作比较夸张、随意。

在所有的铜鼓舞表演中,最精彩的还要看滑稽可笑的铜鼓舞,当地人称之为“猴鼓舞”。这种舞的难度和技术要求相当高,它的表演一般是针对那些不遵守伦理道德的人进行的。它要求鼓手的动作必须大胆夸张、快速灵敏、滑稽可笑,鼓手手中的两根小木棒,除了击鼓外,还可以偷点击参加表演或观看的任何女子的任何部位,但必须是轻击,点到即可,而且必须在一片混乱的表演中对方来不及防守时完成点击动作,点击后伴随着的是观众的一片片欢声笑语,一阵阵如雷般的掌声。被点击的女子必须暂时委屈自己,面带微笑与别人共同完成这一嘲笑的任务,不能发脾气,不能骂人更不能当场逃跑,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有不光彩的事。一般来说,滑稽可笑的动作越多,点击的数次越多、部位越难,整个场面就越热闹、活跃、暴烈,越能证明鼓手的水平和实力。

-------------------------

铜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

  铜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舞姿粗犷有力,生动活泼。
  
  舞时将一面大皮鼓挂起或放在架上,由一人双手各持一鼓槌,从头上,腿上或翻身做各种打鼓动作,节奏复杂;另有两人在旁伴打着两面不同音调的铜鼓;其他至少有十人(男女各半),手持瑶带(有花纹的腰带),藤圈或草帽,绕鼓而舞。苗,彝,水,壮等族也有这种舞蹈形式。舞法各具特点。

-------------------------

铜鼓舞是巴馬瑤族祝著节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布努瑶不论男女老幼,人人都爱跳铜鼓舞。

铜鼓舞随着铜鼓声的节奏而进行,没有单独的套路。表演时要用两个铜鼓,一公一母,男打公鼓,女打母鼓。一人边打皮鼓边起舞,随着铜鼓声的节奏由缓而快地加快舞蹈动作。游戏要求两个打铜鼓的人,一定要紧紧地挟击打皮鼓的人。鼓手们为了尽现打鼓手艺,往往要越来越加快击打密度、节奏,以战胜对方。跳皮鼓舞的高跳、远近跳、朝天动作、朝脚下打,前后左右,侧身打,前后左右打,蹲腰打,动作都很快。在紧张的比赛过程中,打铜鼓或者打皮鼓,如果有一方把棒槌交了出来,就算承认输了,要是你满身流汗应付不了还不服输时,对方就紧锣密敲地使你应接不及而丢掉棒槌为止。

-------------------------

2008年4月22日,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举行盛大的铜鼓舞展演。当日,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在村里举行的一场庆贺丰年仪式上跳起了威风瑶族铜鼓舞。据悉,该村瑶族铜鼓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次活动都举行隆重的“起鼓”、“开鼓”、“鸣鼓跳舞”、“埋鼓”等活动,他们以铜鼓舞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日日、月月四季平安。


田林瑶族铜鼓舞的基本特征

2008-9-9

来源: 南宁日报


文化活动的仪式性

在田林瑶族群众的心目中,铜鼓是具有灵性的、有生命的神圣之物,是祖祖辈辈作为宝物传下来的,因此在使用铜鼓跳铜鼓舞以及铜鼓舞结束时一定要举行祭祀铜鼓的仪式。这是对祖先的敬重也是对铜鼓的敬重,同时更是对生命的敬重。祭祀仪式进行得顺利,人们就能在心理上获得安慰。

表演时空的特定性

  田林瑶族铜鼓舞有明确的娱乐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结束,舞蹈的场地在村屯的平地上。

  时间的限定是因为铜鼓是有灵性、有生命的,使用它是对过去一年的庆贺,也是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它对开始的一年有保佑的功用,因此在开春之后要让铜鼓修养起来,聚来年之好运,常用就会泄了运气。铜鼓是公众的,平地也是公众的,在这里跳铜鼓舞能凝聚人们的精神,能交流人们的情感,此外在空旷的平地跳铜鼓舞更能渲染人们欢乐的情绪,营造节日的气氛。

  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艺术表现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达到的,舞蹈的艺术形式就是以人的肢体语言、舞蹈动律来表达。田林瑶族铜鼓舞是一人敲击铜鼓(铜鼓低悬,高不及腹,以两腿顶住两个铜鼓的鼓腰起到固定的作用)构成舞蹈的基本节奏,一人或二人舞动敲击高挂的木鼓。基本动作有跨步反身击鼓、转身跨步击鼓、转身跨步跳跃击横杠(悬挂木鼓的梁,木鼓两端悬挂固定在木梁上)、转身脑后击棍、转身背击棍、转身跨腿击棍等。转身是关键动作,跨步是基本步伐,手持鼓槌上扬击鼓是基本形态,相互结合就构成一种力量外溢、张扬向上的动律感。这样的舞蹈动律特点,在其他瑶族支系的铜鼓舞以及其他民族的铜鼓舞都是没有的,这种艺术表现的独特同时也构成了田林瑶族铜鼓舞的艺术风格。

-------------------------

田林瑶族铜鼓舞


简要介绍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  

  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铜锤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胯下,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场面壮观,热烈奔放。先跳《圆圈舞》,依次跳《迎春舞》、《扁担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   

  每年跳完铜鼓,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鲜为人知。   

  木柄瑶铜鼓舞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其丰富的内容和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实属罕见,具有广泛的语言、文学、美学、音乐、艺术等研究价值。

  目前,铜鼓舞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已面临险境。需要争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通过建立木柄瑶铜鼓舞文化生态村,创办田林县“木柄瑶民间文艺职教班”。以便使木柄瑶铜鼓舞能够生存、传承和发展。 

基本内容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广大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地方艺术。流行于田林县平山乡的老寨和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它历史悠久、风韵原始、素雅洗练、集结艺术、反映生活、特色浓郁、意味浓烈、高亢激昂、感人心肺。 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徒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跳铜鼓舞是纪念先人、祈求丰收、欢庆节日的半祭祀半自娱的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是跳铜鼓舞的传统时间。这天,全寨人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寨上空旷的地方,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主祭人在每面鼓前插上三柱香,三巡酒过后烧纸钱,祭祀结束。祭完铜鼓,主祭人便指挥几个男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两面铜鼓相距约50厘米,平排挂在三角架上,公左母右,鼓身离地面30厘米,双面牛皮鼓悬挂在右侧,离铜鼓有三四米远,鼓身离地面一米多。打前,先在每面铜鼓腹内洒些水,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打。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最后高亢激昂,如急风暴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时而把鼓锤往脑后、腰后、胯下、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形成各种独特形态的舞姿。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先跳《圆圈舞》,依次跳《迎春舞》、《扁担舞》、《丰收舞》。场面壮观,热烈奔放,鼓点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每年跳完铜鼓舞,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不得而知。   

基本特征

  木柄瑶铜鼓舞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伴随着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木柄瑶铜鼓舞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瑶族人民的美好向往和愿望,因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3)木柄瑶铜鼓舞活动都伴随着本民族节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因而具有浓烈的民族民间习俗;(4)木柄瑶铜鼓舞既有源于本民族独特的舞蹈形式,又有从兄弟民族中引进的舞蹈内容,因而形成了铜鼓舞的多源性特征;(5)铜鼓舞中的扁担舞是一种娱乐健身的舞蹈形式,巧妙地溶于一体,形成了民族舞蹈与体育竟技相互统一和渗透的特征;(6)木柄瑶服饰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构图精美、风格独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特征;(7)瑶琴是木柄瑶自创的一种民族乐器,用竹筒制作而成,音色柔和婉转,清亮厚重,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因而形成了民族乐器独一无二的稀有特征。

主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木柄瑶铜鼓舞,在整个百色市乃至全区的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发掘、抢救、保护木柄瑶铜鼓舞,其价值主要係:在众多的民族舞蹈中,因木柄瑶铜鼓舞起步较晚和语言等诸多原因,在全区乃至全国尚未产生较大影响。作为瑶族文化缩影的铜鼓舞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瑶族地区民族舞蹈的弘扬与发展。
  
历史渊源

  木柄瑶属于瑶族的一个支系。为何取名木柄?相传他们的祖先因无文字、常将语言符号、定婚、结婚、名字、记事等都刻在刀柄、斧柄、锄柄等木柄上作记号,所以叫木柄瑶。据考证,木柄瑶铜鼓是老祖宗从湖南古州八万寨运江大石桃迁来时带来的,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史稿》载:“古州者,离古州黎平府百八十里,即元置八万垌军民府长官司所也,地周八十余里,户四五千,口二万余,都江、溶江界其左右,合为古州江……”。由此说来与木柄瑶自称的“古州八万寨”无差异。据传,清雍正六年(1728年),古州苗变,清军进剿,木柄瑶祖先从古州八万寨向西迁徒进入广西的东兰、凤山、怀远一带。后来有一年姓班家族的三兄弟带着妻子儿女、兄弟三人各自背着一公一母的铜鼓和一只红色双面牛皮鼓,一路游耕,历尽千辛万苦,经天峨、乐业两县进入田林和凌云县,老大在凌云县落脚,后来失踪。老二在田林县平山乡老寨屯定居,老三在潞城瑶族乡瑶怒屯安家落户。铜鼓舞是木柄瑶特有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田林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献或其他依据,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不能轻率地妄下断语,因此,对木柄瑶铜鼓舞的历史渊源,就只能从老艺人口传和铜鼓产生年代来推算了。木柄瑶铜鼓舞的发生、发展,经历雍正六年的形成期;清朝末期的成熟期;“文革”时期的冷落期;改革开放后的振兴期。新千年后,县政府已将木柄瑶铜鼓舞列入发展规划,并争取将铜鼓舞作为田林县“民族文化品牌”立项推介。现在又为争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而努力。   

传承谱系

  木柄瑶是一个漂泊的民族,祖始原住古州八万寨。年代久远。因无文字记载,铜鼓舞的传承方式只能是口传心记。因此没有足够的文献或其他依据,无法追溯铜鼓舞的历代师传了。我们只能从他们带来的铜鼓和清雍正六年古州苗变,清军进剿的史料来推算其产生的年代。 
  
  据悉,木柄瑶铜鼓舞已有7代师传。第5代以前的师传已无法考证。第6代师传是班家林,男,出生于1889年,终年86岁。第7代是当今的班点义,男,生于1944年,现年62岁,高小文化,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瑶怒屯人。他十三岁的时候就接过父亲的鼓槌,保管铜鼓、主持铜鼓舞活动。曾于1984年率队到南宁参加盘王节演出,深受中外专家学者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后来还多次带队到百色市、县城和本乡所在地演出,享有很高威望。为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器具、制品、作品

  木柄瑶铜鼓舞乐器分为吹奏类、打击类、弹拨类。   
1、吹奏类。主要是长号和唢呐。长号二个,唢呐一般用三种规格:小唢呐奏高音,中唢呐奏中音,低音唢呐奏低音。   
  2、打击类。主要有一大一小的铜鼓(一公一母)和一个特大的红色双面牛皮鼓。还有小鼓、小锣和小钹。   
  3、弹拨类。在木柄瑶的乐器中,瑶琴是该民族自创的一种民族乐器。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这种乐器用竹筒制作,长约40公分,琴筒直径6公分,两头留节,一头穿孔,琴身留四根琴弦,系该竹筒的竹皮修剪而成。每两根琴弦各放一个琴码,用一根筷条大小的竹制琴捧弹出声音。音色柔和婉转、清亮厚重、音似铜鼓,绝无仅有。  

濒危状况

  木柄瑶铜鼓舞在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曾经作了不少的发掘、抢救和弘扬工作,为木柄瑶铜鼓舞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开展正常,但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铜鼓舞得不到普及推广。过去木柄瑶人人会跳舞,个个会唱歌。如今会跳舞的少了,会唱歌的少了,会敲铜鼓、双面牛皮鼓的更少了。传统精美的服饰也已经很少有人能缝制,更谈不上纺纱织布了。长此下去木柄瑶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将会面临险境。   
  (2)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在整个瑶族地区,基本上无娱乐场所和设施,民族传统节日少人过问,少人主持和管理,传统文化很难进城演出,失去了活动的展现平台。严重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3)现代文化冲击。木柄瑶铜鼓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特别是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年青一代目不暇接,对本民族的艺术不屑一顾,兴趣愈来愈淡漠。宁愿外出去打工,参加演出活动也愈来愈少。铜鼓舞举步艰难,年青演员已经青黄不接。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为保护木柄瑶铜鼓舞,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田林县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田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体局负责 瑶琴管理、督导,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广电局负责检查、督促。保护计划重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和文化部办公厅办社图发[2005]2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木柄瑶铜鼓舞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师传、道具、乐器及价值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但要抓好木柄瑶铜鼓舞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要抓好木柄瑶铜鼓舞中的双面铜鼓舞、丰收舞、迎春舞、扁担舞、瑶琴等的本体研究,并把这些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瑶怒、老寨二个木柄瑶铜鼓舞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这二个寨的鼓手、乐手、师傅实行重点保护。   
  2、建立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民间艺术团,重点扶持辅导。使之能走出田林、走出广西,成为品牌。   
  3、成立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研究辅导组,潜心挖掘,开发铜鼓舞艺术,不断培养和指导新的鼓手、乐手和年青一代演员,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铜鼓舞传承难的问题。   
  4、创办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艺术职教班”。从人才、演奏、鼓手、演员等方面着重培养,提高艺术档次。   
  5、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对木柄瑶铜鼓舞进行深加工,创立品牌,形成木柄瑶文化艺术产业,增添活动机会与场所,广泛开辟木柄瑶铜鼓舞演出市场。   
  6、加强舆论包装,组织和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各类体载文章,扩大铜鼓舞的名声和影响力;邀请图像媒体采风拍摄,宣传播放,为打造木柄瑶铜鼓舞品牌搭桥铺路。   
  7、建立一年一度的木柄瑶铜鼓舞展演,检阅和促进木柄瑶铜鼓舞的传承和发展。   
     
  五年计划 
  
  保护措施: 
  
  2007年 全面普查,全面掌握木柄瑶铜鼓舞的所有史料,建立“木柄瑶铜鼓舞艺术职教班”,开展教学辅导活动。建立瑶怒、老寨二个铜鼓舞文化生态村,设立木柄瑶服饰、瑶琴等民族服饰、乐器加工厂。   
  2008年 整理普查资料,普及发展铜鼓舞队伍、创作精品舞蹈节目。   
  2009年 舞蹈精品脚本出台,进入排练精品节目。   
  2007—2009年预期目标:(1)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2)继续抓好舞蹈精品创作的修改提高工作;(3)建立木柄瑶铜鼓舞文化生态村,加大民族原生态保护力度。     
  2010年至2011年   
  保护措施:精品节目出台,组织专业人员对铜鼓舞进行深入研究评估,建立田林县木柄瑶铜鼓舞民间艺术团,筹建木柄瑶服饰、乐器加工厂,创建文化产业。   
  预期目标:

(1)撰写出版《木柄瑶铜鼓舞》专著;(2)精品节目走出家门、打进全国;(3)文化产业起步发展。 
  
  保障措施: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党委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木柄瑶铜鼓舞保护领导小组(已建立)。   
  (2)设立以县委宣传部部长为负责人,文体局具体操作的木柄瑶铜鼓舞普查工作队(已开展工作)。   
  (3)设立以县府分管副县长为负责人,由县委宣传部、文体局具体操作的木柄瑶史料编写组。   
  (4)实行招商引资、发展木柄瑶铜鼓舞文化产业。(5)县政府每年要筹集6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   
     
  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1)要从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机制。
  (2)实现艺师、演员、鼓手、乐手与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4)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演出活动的新机制。 
  (5)发展木柄瑶铜鼓舞艺术与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铜鼓舞艺术为目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

铜鼓舞流传于壮族地区的东兰、马山、都安等县,多在春节和庆祝丰收时表演。

  铜鼓是古代岭南壮族和西南各兄弟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岭南西部的广西盛产铜,《旧唐书•地理志》说:铜陵县汉属合浦郡,“界内有铜山”。《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八记载:“铜山,昔越王赵佗于此山铸铜。”东汉马援南征时曾获得大量的“骆越铜鼓”。由此可见,壮族先民是较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壮族地区铜鼓的纹饰特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粤桂式的铜鼓,其纹饰是中原地区商、周时代习见的云纹、雷纹、席纹等,另一类为滇桂式型的铜鼓,有翔鹭纹、舞蹈纹、划船纹等,民族特点较为浓厚。晋朝人裴渊《广州记》(转引自郑师许《铜鼓考略》有:“俚僚铸铜为鼓,鼓为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豪富子女,以金银为大镲,执以叩敲,叩竟,留遗主人也。”铜鼓纹饰上的舞蹈人象和史书上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在铜鼓铸成时招致亲朋,欢乐舞蹈的习俗。

  古代铜鼓是部落统治权力的象征,到明、清两代时,广西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部落首领地位衰落,铜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只作为一种乐器流传于民间了。

  史书有壮族“亲戚宴会,即以匏笙铜鼓为乐”及“节会则鸣铜鼓”之载(清罗士琳著《晋义熙铜鼓考》)。这种习俗至今还在壮族村寨中流行着,每当喜庆丰收或欢度节日,群众便兴高采烈地抬出铜鼓来敲击。每村的铜鼓队,由音调高低不同的两面公鼓和两面母鼓组成,公鼓的体积较小,音调高亢,母鼓体积较大,音调低沉。敲击时,四个鼓手双手持竹片,右手击鼓心,左手打鼓边,节奏多变,音调谐和。

  春节期间的赛铜鼓,场面壮观,激动人心。铜鼓比赛以红水河为界,各村的铜鼓队,把自己的铜鼓扛上河岸旁的山顶上,双方隔河遥遥相对。比赛开始,各击鼓的健儿,精神抖擞,奋力敲击,鼓声震撼山川。助战的伙伴拿着草笠,为击鼓者扇凉鼓劲,呐喊助兴。围观的群众,满山遍野,夜间,火把串串川流不息,场面异常雄伟壮观。比赛是以铜鼓声最响亮,打鼓时间最长者为胜,双方往往直打到铜鼓声哑,有一方认输为止。然后群众便心满意足的唱着山歌,排着长队,欢天喜地的返回寨子。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

點擊下低嘅鏈接,可以睇到本帖所屬圖片同下載到本帖所屬附件。

https://skydrive.live.com/?cid=5f83f05d ... 002%211256

_________________


Canton!Cantonese!Cantonia!

粵獨嘅吶喊!粵嚟粵掂原著文集

http://jyutleijyutdim.wordpress.com

http://namyuekok.freeforums.org

http://cantonia.freeforums.org


檢舉此文章
Top
 個人資料  
 
 
Display posts from previous:  Sort by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1 篇文章 ] 


Who is online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Search for:
Jump to:  
suspicion-prefer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