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It is currently 週四 9月 06, 2012 11:19 am
|
View unanswered posts | View active topics
Welcome |
|
歡迎加入大粵獨立建國論壇!(http://cantonia.freeforums.org/)
我哋係大粵獨立建國理念嘅建構者!我哋堅定捍衛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嘅國家主權!我哋係粵獨嘅先鋒!我哋將擊敗支那!我哋將終結嚟自支那嘅殖民統治!我哋將脫支獨立!我哋將鏟除所有試圖異質化大粵嘅支那文化毒瘤!我哋將恢復古南越3000年前久遠嘅傳統!我哋將喺大粵重新敲響得勝嘅銅鼓!
本論壇100%基於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係主權獨立國家嘅立場!祇要妳唔係支那人,噉無論妳嚟自邊度,具邊國國籍,係邊種膚色,講邊種語言,妳祗要認同大粵民國(Republic of Cantonia)係主權獨立國家,噉我哋就係同一國嘅!歡迎妳註冊加入成為我哋嘅會員!為粵獨發聲!為大粵嘅獨立、自由、民主吶喊!
要睇更詳盡同最新粵獨資訊,請借助VPN或者匿名代理穿牆嚟臨:大粵民國臨時政府論壇 Republic of Cantonia Provisional Government ! (http://namyuekok.freeforums.org/ )
更多粵獨嘅圖片、視頻、音頻、地圖、壓縮檔資訊,可以登錄:粵獨資訊平臺!(http://canton.net.ms/)
本論壇100%唔歡迎支那人同嗰啲粵面撈心嘅粵奸,我哋粵人同支那撈頭以及各式支奴粵奸係雞同鸭講兼且冇嘢好講,支那人同各式粵奸咪嚟呢度搞屎棍。
|
|
第 1 頁 (共 1 頁)
|
[ 1 篇文章 ] |
|
Author |
Message |
粵嚟粵掂
|
Post subject: 大粵古郡 Posted: 週二 7月 24, 2012 1:48 pm |
|
Joined: 週二 4月 24, 2012 8:28 pm Posts: 1542
|
大粵古郡
------------------
南海郡
南海郡,從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區劃名,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市區。
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禺(即今廣州),主體範圍在今廣東、海南和廣西東南部。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把嶺南三郡析為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設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縣,領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六縣。
西漢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月改為交州,南海郡隸交州。
孫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交州分為交、廣兩州,南海郡隸廣州,但不久就撤銷了廣州,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又復置廣州。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銷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改番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為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廣州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復郡為州,南海郡又改廣州。[1]
[編輯] 參考文獻
^ 廣州市志 [編輯] 參見
郡 廣州 廣州 (古代) 番禺 (古代) 南越國 秦朝行政區劃
------------------
桂林郡
歷代變更 設立 秦 使用狀況 漢武帝後改名,三國時復置 秦朝 桂林郡 西漢 桂林郡 → 鬱林郡 三國 桂林郡 西晉 桂林郡 南北朝 桂林郡
桂林郡,為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之一,秦朝時所置,漢武帝以後改稱「鬱林郡」。三國時孫吳分鬱林郡置桂林郡,即以秦代桂林郡作為命名。
[編輯] 秦代
秦代的桂林郡初設於西元前214年。該郡為秦始皇於嶺南地區設置的三郡之一,位置約在今日廣西一帶,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以上。郡治布山縣,該行政中心則設於今日貴港市城區南岸。而之所以取名桂林,應與境中多桂樹有關。
桂林郡於秦末為南越朝所轄,南越朝遭西漢消滅後復設郡,更名為「鬱林郡」,郡治仍布山縣(今貴港市城區南岸南江村)。
[編輯] 三國以後
三國末期,吳末帝孫皓於鳳凰三年(274年),分鬱林郡潭中、中留、桂林及武安4縣置桂林郡,治所設於武安,轄境在今柳江流域(今廣西象州、柳州一帶)。六朝皆沿襲舊制。
------------------
象郡
象郡為秦代在平定百越族後所設的一個郡級行政單位。近現代有關象郡位置向有爭議,一說是在今日廣西與廣東雷州半島,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以上,一說則指象郡包含了越南境內的北圻和中圻,面積廣達30萬平方公里以上。另外,象郡於秦末為南越國所轄無可爭議,不過南越國遭西漢消滅後,西漢是否繼續在原處復設郡縣,則有所爭議。不過,可確定的是,象郡的設置,對於嶺南開發是個不可忽略的關鍵。
目錄
[隱藏] 1 古典中越史籍提到的秦代象郡 2 近現代爭議 3 注釋 4 參考書籍 古典中越史籍提到的秦代象郡
關於秦代象郡的位置,中越兩國的古典史籍均認為是在現時越南境內,如《漢書•地理志下》稱漢代的日南郡(約當現時越南中部)就是「故秦象郡」,[1]《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蜀紀》稱象郡「即安南」。[2]
近現代爭議
在二十世紀初,法國學者亨利·馬思伯樂提出質疑,認為曾出現於西漢時期的(位於廣西之東南部),才是秦代設立的象郡。[3]台灣學者呂士朋則參考鄂盧梭、勞幹、陳荊和等學者的說法,指出秦代象郡當在今越南境內,南界約在越南中部的隘雲關。至於西漢時的象郡,呂士朋指當為西漢武帝在西南夷當中所設,到西漢昭帝時乃廢除。[4]中國大陸學者郭振鐸、張笑梅則提出,據越南的北、中部出土的青銅兵器而言,與中國戰國時代的陵墓出土兵器形狀雷同,很可能是秦代用兵當地遺留下來的,所以象郡位置包括漢代日南郡,當無問題。[5]
注釋
^ 班固《漢書•地理志下》,北京中華書局版,1630頁。 ^ 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蜀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02頁。 ^ 馬思伯樂《秦漢象郡考》,收錄於《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四編》,馮承鈞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58─58頁。 ^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漢對南越的征服與開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刋,22─26頁。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一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36─137頁。 參考書籍
班固. 《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1983) (中文). (日文)(中文)吳士連等. 《大越史記全書》, 陳荊和編校.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 伯希和等. 《西域海史地考證譯叢》, 馮承鈞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1年,1962) (中文). 鄂盧梭. 《秦代初平南越考》, 馮承鈞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971) (中文). 呂士朋. 《北屬時期的越南》.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1964) (中文). 郭振鐸; 張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ISBN 7300034020 (中文).
------------------
蒼梧郡
蒼梧郡,中國古郡名。《漢書》載為漢武帝滅南越國而置。但傳世秦代官印中有「蒼梧侯丞」之文,可知蒼梧郡實為秦代始置[1]。
目錄
[隱藏] 1 建置沿革 2 太守 3 注釋及徵引文獻 4 參考書目 [編輯] 建置沿革
秦代蒼梧郡地域,大約在湖南省南部的灕水之東、零陵以南,及廣西西北部地區,在漢代蒼梧郡以北,大致相當於漢代零陵郡、桂陽郡一帶。秦代蒼梧郡治所不詳,其領縣可考者有:蒼梧、營浦、南平、冷道、舂陵、洮陽、觀陽、桂陽、齕道、攸、零陵、郴、耒陽十三縣[2]。。後為南越國所繼承,為南越國所屬五郡之一。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越國,置蒼梧郡。其郡治在廣信縣(在今廣西梧州市),屬交阯刺史部。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蒼梧郡領十縣:廣信、謝沐、高要、封陽、臨賀、端谿、馮乘、富川、荔浦、猛陵[3]。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廣西都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王莽改蒼梧郡為新廣郡。東漢初復故。漢明帝永平十四年增置鄣平縣。三國吳分蒼梧東北之臨賀、謝沐、馮乘、富川、封陽諸縣置臨賀郡,以合浦郡臨允縣來屬。晉分荔浦縣入始安郡,領十二縣:廣信、端溪、高要、建陵、新寧、猛陵、鄣平、農城、元谿、臨允、都羅、武城[4]。東晉、南朝時轄境日益縮小。梁置成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置封州。大業中改爲蒼梧郡,治封川縣,領四縣:封川、都城、蒼梧、封陽[5]。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梧州。領蒼梧、豪靜、開江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蒼梧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梧州。[6]。
[編輯] 太守
□灶,其姓失載。秦代蒼梧守。[7] [編輯] 注釋及徵引文獻
^ 《秦代政區地理》,頁110-111 ^ 《秦代政區地理》,頁430-435 ^ 《漢書》地理志 ^ 《晉書》地理志 ^ 《隋書》地理志 ^ 《舊唐書》地理志 ^ 見張家山漢簡《南郡卒史蓋廬、摰田、假卒史瞗復攸準等獄簿》。 [編輯] 參考書目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後曉榮,2009,《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合浦郡
合浦郡,漢至唐的行政區劃名。轄境大致包括今廣西北部灣沿海和廣東湛江地區。
目錄
[隱藏] 1 漢 2 三國-晉 3 南北朝 3.1 南朝宋 3.2 南朝齊 3.3 南朝梁 4 隋 5 唐 6 參考文獻 7 參見 8 外部連結 [編輯] 漢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國,划出原南海、象郡交界處設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省海康縣地域),隸屬交州。有15,398戶,人口78,980人。下轄五縣:徐聞縣、高涼縣、合浦縣、臨允縣、硃盧縣。
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第八下》[1]載: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高涼,合浦,有關,莽曰桓亭。臨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過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硃盧,都尉治。
東漢時,合浦郡轄五縣:合浦縣、徐聞縣、高涼縣、臨元縣、朱崖縣。23,121戶,人口86,617人。
晉司馬彪著《後漢書·第二十三·郡國五》[2]載
合浦郡武帝置。雒陽南九千一百九十一里。五城,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七。合浦徐聞高涼臨元朱崖
[編輯] 三國-晉
合浦郡隸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
黃武七年(228年),合浦郡改稱珠官郡,同年划出合浦縣南境設官縣,與合浦同屬珠官郡。
太元二年至太平(252年-258年)復稱合浦郡。
永安三年(260年),划出合浦縣西北部設置昌平縣(今橫縣),隸屬合浦郡。
太康元年(280年),撤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縣東北部設盪昌縣(今容縣)。
建武元年(317年),析合浦縣地置新安縣。
唐房玄齡等所著《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3]載:
吳黃武五年,割南海、蒼梧、鬱林三郡立廣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平吳後,省珠崖入合浦。交州統郡七,縣五十三,戶二萬五千六百。合浦郡漢置。統縣六,戶二千。合浦南平蕩昌徐聞毒質珠官……永安六年,複分交州置廣州,分合浦立合浦北部,以都尉領之。
[編輯] 南北朝
[編輯] 南朝宋
永初元年(420年)起,合浦郡屬交州。
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432年-464年),划出合浦縣東北部置臨漳郡,合浦郡屬廣州。
泰始七年(471年),划出廣州臨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壽二郡,同時增設百粱、龍蘇、安昌、南流、永寧、富昌六郡,統稱越州。越州和臨漳郡駐地在今廣西浦北縣泉水鄉境內。合浦郡管轄合浦、徐聞、盪昌、朱官、朱盧、晉始、新安6縣。郡治在合浦縣城。
南朝梁沈約等著《宋書·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四》[4]載:
合浦太守,漢武帝立,孫權黃武七年,更名珠官,孫亮復舊。先屬交州。領縣七,戶九百三十八。去京都水一萬八百。合浦令,漢舊縣。
[編輯] 南朝齊
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治遷徐聞縣。合浦郡轄徐聞、合浦、朱盧、新安、晉始、盪昌、朱豐、寧廣等9縣。
永明六年(488年),划出合浦縣東北部置北流郡,屬越州。合浦郡駐地由徐聞遷合浦縣城。
南朝梁蕭子顯著《南齊書·卷十四·志第六·州郡上》[5]載:
越州,鎮臨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叢居,隱伏岩障,寇盜不賓,略無編戶。宋泰始中,西江督護陳伯紹獵北地,見二青牛驚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處,雲「此地當有奇祥」。啟立為越州。七年,始置百梁、隴蘇、永甯、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割廣、交朱緌三郡屬。元徽二年,以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穿山為城門,威服俚獠。土有瘴氣殺人。漢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輒避處高,今交土調和,越瘴獨甚。刺史常事戎馬,唯以戰伐為務。
合浦郡:徐聞合浦朱盧新安晉始蕩昌朱豐宋豐宋廣
[編輯] 南朝梁
天監元年(502年)後,撤銷臨漳郡及其屬縣,並歸合浦縣。越州治所遷合浦縣城。
[編輯] 隋
開皇九年(589年),合浦郡併入越州。
大業元年(605年),越州改稱祿州。
大業三年(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併,稱合州。同年合州改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11縣,郡治在合浦縣。
唐魏徵著《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6]載:
合浦郡舊置越州。大業初改為祿州,尋改為合州。統縣十一,戶二萬八千六百九十。
合浦舊置合浦郡。平陳,郡廢。大業初置郡。南昌北流大業初廢陸川縣入。封山大業初廢廉昌縣入。定川舊立定川郡。平陳,郡廢。龍蘇舊置龍蘇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又並大廉縣入。海康梁大通中,割番州合浦立高州,尋又分立合州。大同末,以合肥為合州,此置南合州。平陳,以此為合州,置海康縣。大業初州廢,又廢摸落、羅阿、雷川三縣入。抱成舊曰抱,並置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曰抱成。隋康舊曰齊康,置齊康郡。平陳,郡廢,縣改名焉。扇沙舊有椹縣,開皇十八年改為椹川,大業初廢入。鐵杷開皇十年置。
[編輯] 唐
合浦郡屬嶺南道。
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份轄地設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縣,同屬越州。
貞觀六年(632年),在今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設珠池縣。划出大都縣隸屬白州(今博白縣)。
貞觀八年(634年),越州改稱廉州。
貞觀十二年(638年),撤安昌、珠當二縣,並歸合浦縣。
天寶元年(724年),廉州改稱合浦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廉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4縣。駐地在合浦縣城。
至此「合浦郡」之稱在中國行政區域劃分中消失。現保留有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
宋歐陽修等著《新唐書·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7]載:
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漢南海、鬱林、蒼梧、珠崖、儋耳、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等郡。
[編輯] 參考文獻
^ 《漢書·地理志·第八下》 ^ 《後漢書·第二十三·郡國五》 ^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 ^ 《宋書·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四》 ^ 《南齊書·卷十四·志第六·州郡上》 ^ 《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 ^ 《新唐書·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 [編輯] 參見
南海郡 交州 合浦縣 [編輯] 外部連結
(簡體中文)合浦縣人民政府公共信息網:合浦歷史沿革
------------------
鬱林郡
歷代變更 設立 西漢 使用狀況 唐朝改為鬱林州 西漢 鬱林郡 三國 鬱林郡 西晉 鬱林郡 南北朝 鬱林郡 隋朝 鬱林郡→鬱林州 唐朝 鬱林郡→鬱林州
鬱林郡,本是秦朝桂林郡,郡治設於布山縣,即今廣西桂平縣西,轄境集中在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
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因南越國內亂派路博德率軍南下,翌年南越滅亡,改置鬱林郡,統轄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即現今南寧、百色及柳州大部分地區,玉林北部地區,河池東部和南部地區。
------------------
儋耳郡
儋耳郡,中國古郡名。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置,漢昭帝時併入珠崖郡。隋煬帝復置。唐初改為儋州。
目錄
[隱藏] 1 郡名起源 2 建置沿革 2.1 漢代 2.2 隋唐 3 相關條目 4 註釋及徵引文獻 5 參考書目 [編輯] 郡名起源
儋耳為海南島上的古部族名。儋,一作聸。《說文解字》耳部:「聸,垂耳也。從耳詹聲。南方有聸耳之國。」楊孚《異物志》:「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為數支,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1]《山海經》海內南經作「離耳」,郭璞註:「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
[編輯] 建置沿革
[編輯] 漢代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國,又渡海征服了海南島,次年在島上設立珠崖、儋耳二郡。儋耳郡治在儋耳縣,其地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一帶。共領五縣。[2]武帝、昭帝之際,儋耳、珠崖兩郡合計有23000餘戶。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儋耳郡併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前46年),漢元帝採納賈捐之的建議,廢棄珠崖郡。
西漢儋耳郡領縣今可考者有三[3]:
儋耳縣 至來縣 九龍縣 [編輯] 隋唐
隋大業六年(610年)復置儋耳郡,其領縣可考者有義倫縣、毗善縣、吉安縣、昌化縣、感恩縣,郡治在義倫縣(漢代儋耳縣故城)。其地在今儋州市、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一帶。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為儋州,領義倫、昌化縣、感恩、富羅(隋之毗善縣)四縣。貞觀元年(627年)析置普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儋州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儋州。
[編輯] 相關條目
珠崖郡 [編輯] 註釋及徵引文獻
^ 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十七年劉昭注引 ^ 漢書武帝紀臣瓚注引茂陵書:「儋耳去長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領縣五。」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九、輿地紀勝引元和郡縣志 [編輯] 參考書目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珠崖郡
歷代變更 設立 西漢 使用狀況 唐朝改為崖州 西漢 珠崖郡 三國 珠崖郡 西晉 省入合浦郡 南北朝 珠崖郡 隋朝 崖州→珠崖郡 唐朝 改稱為崖州
珠崖郡,古代行政區,今中國海南省一部份,郡治位於今海南瓊山龍塘鎮。
前111年,漢滅南越國,於海南島設珠崖、儋耳郡,政府官員及軍隊皆為漢人。當地人民多次攻擊官員,約數年一反,殺政府官員。漢即發兵平定造反者。二十多年共發生六次反叛。漢宣帝時,珠崖山南縣反叛,發兵征討,許多縣竟亦叛變,地方連年不穩定。因關東發生天災,漢無力南下爭討平叛,故於前46年廢珠崖郡,放棄該地。[1]
孫吳赤烏五年(242年),在今廣東雷州半島復置珠崖郡[2],下轄原合浦郡的徐聞、珠官2縣,晉滅吳後併入合浦郡中[3]。南梁在儋耳郡故地重新設置珠崖郡,隋朝恢復儋耳郡,將珠崖郡遷回漢朝故地,唐朝改為崖州,宋朝改為瓊州,崖州遷至海南島南部,今三亞市西還有崖州古城。
[編輯] 參考文獻
^ 《資治通鑑 第二十八卷》,漢紀二十 ^ 《三國志·吳主傳》 ^ 《晉書·地理志下》
------------------
交趾郡
交趾郡,一作交阯郡,中國西漢至唐代郡名。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之後交趾從中國獨立,但中國、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稱該地諸政權。宋代皇帝亦封統治越南北部的丁朝皇帝為「交趾郡王」。
趙佗稱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四郡之一[1]。前112年漢滅南越國,於南越國故地設置了十個郡[2],其中的交趾郡下轄羸婁縣、安定縣、苟屚縣、麊泠縣、曲昜縣、北帶縣、稽徐縣、西於縣、龍編縣、朱覯縣十縣,治羸婁。東漢治龍編。[3]東漢末期至東吳初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4]。南朝時,行政區劃改變,至隋朝滅南朝陳後,重新設置交趾郡,下轄九縣,郡治設於交阯縣。[5]唐代時,廢交趾郡,其故地歸屬於交州,交阯縣則為交州州治[6]
[編輯] 參考文獻
^ 黃淼章《南越國史》,頁114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漢書 地理志第八下》 ^ 中文維基百科 士燮條目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 日語維基百科 交阯郡條目 [編輯] 相關條目
南越國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交州
------------------
九真郡
九真郡,中國古代行政區,位於今越南北部。
該地秦時屬於象郡,趙佗稱王後,分其地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四郡之一[1]。後漢武帝於元鼎六年滅南越國後沿習,屬交州。西漢時三萬五千餘戶,人口十六萬六千餘人。下轄七縣:胥浦縣(新朝稱驩成)、居風縣、都龐縣、餘發縣、咸驩縣、無切縣、無編縣。新朝時九真郡改稱之為九真亭,東漢時復名九真郡,有四萬六千戶,人口二十萬九千餘人。[2]
東吳時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3]。南朝時,九真郡轄十二縣:移風縣、胥浦縣、松原縣、高安縣、建初縣、常樂縣、軍安縣、武甯縣、都龐縣、甯夷縣、津梧縣[3]。南朝梁時,九真郡治設於愛州。[4]
及至唐朝,仍有此郡。後越南獨立,九真盡為其土,中國史書方無復載之。
參考文獻
《漢書 地理志第八下》 ^ 黃淼章《南越國史》,頁114 ^ 《後漢書 郡國志 第二十三》 ^ 3.0 3.1 《宋書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
日南郡
日南郡(越南文:Nhật Nam),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存在時期約前二世紀末至二世紀末。
該地秦時屬於象郡,漢滅南越國(前111年),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象郡共十個郡,屬交州,而日南郡下轄硃吾縣、比景縣、盧容縣,西捲縣[1][2],馬援南征後置象林縣[3]。西漢時有1萬4千餘戶,人口6萬9千人。新朝日南郡改稱之為日南亭,東漢時復名日南郡。[1]當地土著曾多次反叛攻擊焚燒官寺[4]。東漢末年[5],占族叛漢,推翻漢朝於象林縣的統治,建立林邑國。[6]
三國時期,林邑國又向北擴張,併吞了西卷縣。南朝後期,林邑國又佔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個縣[7]。605年隋滅林邑,取得了日南郡舊地,設置了沖州,而不再出現日南郡的行政區建置。
參考文獻
^ 1.0 1.1 《漢書 地理志第八下》 ^ 《宋書 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西捲縣於南朝宋時已改稱西卷縣 ^ 《南史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 《後漢書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 第七十六》 ^ 一說為137年,一說192年 ^ 中國大百科 占城 ^ 葛劍雄,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高涼郡
高涼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孫權分合浦郡置,治恩平縣(今廣東恩平市北)。轄境相當今廣東省電白、陽江、恩平、陽春、茂名等地。西晉移治安寧縣(今廣東陽江市西)。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高州為高涼郡。南朝末的冼夫人,即本郡的俚族首領。
------------------
高興郡
歷代變更 設立 孫吳 使用狀況 西晉省併入高涼郡 三國 高興郡 西晉 併入高涼郡
高興郡,設置於三國時孫皓初年,轄域大約在今廣東省陽江市、江門市及中山市西部一帶。《通典·州郡十四》記載「吳置高涼郡,晉因之。初吳又立高興郡(《宋書·州郡志》作「高熙郡」),晉亦因之,其後後悉併於高涼郡。」《晉書·地理志上》序例所云孫皓置12郡,其中「宜都」當為「高興」誤文(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引吳增僅《三國郡縣表》)。據《晉書·地理志下》,高興郡統有5縣,分別為廣化縣、海寧縣、莫陽縣、西平縣及化平縣,郡治設於高化。西晉太康年間省廢,併入高涼郡(《宋書·州郡志》)。
------------------
新昌郡
新昌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曾多次設置。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改新興郡置,治壽泠縣(今越南永富省安朗縣西夏雷鄉)。南朝梁移治嘉寧縣(今越南永富省白鶴縣南鳳州)。隋初廢。
------------------
九德郡
九德郡(九德,越南文:Cửu Đức),中國古郡名。三國吳分九真郡南部置,郡治在九德縣。其地在今越南中部。隋初廢。
目錄
[隱藏] 1 郡名起源 2 建置沿革 2.1 吳、晉 2.2 南朝 3 九德太守 4 註釋及徵引文獻 5 參考文獻 [編輯] 郡名起源
九德郡原為傳說中周朝時越裳氏所居之地。[1]《林邑記》:「九德,九夷所極,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國。」[2]
[編輯] 建置沿革
[編輯] 吳、晉
吳天紀二年(278年),分九真郡咸驩縣置九德縣(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境內),分九真郡南部之咸驩縣、九德縣、陽成縣、越常縣置九德郡,治所在九德縣。又省日南郡,比景、無勞、朱吾、壽泠、盧容、西卷[3]、象林等縣屬九德郡。
吳天紀二年九德郡領縣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始置年代 備註 九德縣 越南乂安省榮市一帶 278年 原屬九真郡 咸驩縣 越南乂安省演州縣一帶 西漢 原屬九真郡 陽成縣 吳 原屬九真郡 越常縣 越南河靜省境內 吳 原屬九真郡 比景縣 越南廣平省箏河口 西漢 原屬日南郡 無勞縣 吳 原屬日南郡 朱吾縣 越南廣平省同海市一帶 西漢 原屬日南郡 壽泠縣 吳 原屬日南郡 盧容縣 越南承天順化省順化市北 西漢 原屬日南郡 西捲縣 越南廣治省東河市 西漢 原屬日南郡 象林縣 一說在今越南廣南省會安市西南一帶 西漢 原屬日南郡 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吳之後,析陽成縣置浦陽縣,又析置南陵縣。太康二年(281年),改陽成縣為陽遠縣。太康三年(282年)復置日南郡。此時九德郡領八縣:九德、咸驩、南陵、陽遠[4]、扶苓,曲胥、浦陽、都洨。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越南乂安省、河靜省大部份地區。
[編輯] 南朝
南朝宋初年領浦陽縣、陽遠縣、九德縣、咸驩縣、西安縣、都汱縣、南陵縣、越常縣。大明後,省陽遠縣入浦陽縣。宋末,析置宋泰、宋昌、希平三縣。全郡有809戶。南齊時,領九德縣、咸驩縣、浦陽縣、南陵縣、都洨縣、越常縣、西安縣。都龐縣改屬九真郡。梁置德州,領九德郡、日南郡[5],治九德郡,析置安遠縣。大同七年(541年),李賁據州叛亂。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九德郡。開皇十八年(596年),改德州為驩州,改西安縣為光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驩州為日南郡,治九德。唐武德中改為德州,貞觀初又改為驩州。
[編輯] 九德太守
杜瑗,字道言,交趾硃鸘人,祖籍京兆,晉安帝時九德太守。[6] [編輯] 註釋及徵引文獻
^ 《水經注》溫水引《林邑記》、《晉書》地理志下 ^ 《水經注》溫水 ^ 西卷,漢書、隋書地理志作西捲,續漢書郡國志、宋書州郡志作西卷。 ^ 宋書州郡志。晉書地理志作陽遂。 ^ 隋書地理志 ^ 《宋書》良吏傳杜慧度傳附 [編輯] 參考文獻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南齊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水經注》,1980,陳橋驛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阿祥,《中華本〈宋書·州郡志〉校點獻疑》
------------------
晉興郡
晉興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
東晉大興元年(318年)置,治晉興縣(今廣西南寧市南邕江南岸)。轄境相當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左、右江流域和南寧、橫縣等市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廢。
------------------
寧浦郡
寧浦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
西晉太康七年(236年)改合浦北部都尉置,一說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吳分鬱林郡置,治寧浦縣(今廣西橫縣南),一說治平山縣(今橫縣東北)。屬廣州。轄境相當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地。南朝宋移治澗陽縣(今橫縣西南)。齊移治安廣縣(今橫縣西北)。後復移治寧浦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唐天寶、至德時亦曾改橫州為寧浦郡。
_________________
Canton!Cantonese!Cantonia!
粵獨嘅吶喊!粵嚟粵掂原著文集
http://jyutleijyutdim.wordpress.com
http://namyuekok.freeforums.org
http://cantonia.freeforums.org
|
|
Top |
|
 |
|
|
|
|
 |
|
第 1 頁 (共 1 頁)
|
[ 1 篇文章 ] |
|
Who is online |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
|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您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
|
 |
|